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1月0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大周时光 在书香里“持旧迎新” 拾冬 无花不成年 借月亮的人

版面翻页
视野
04

拾冬

□ 作者 卜创杰

记忆中的冬天越发离我远去了,唯有年末回乡的日子,方能让我品尝到一些冬的滋味。

老家的冬天不仅有凛冽的北风和刺骨的严寒,还有着亲人相聚的欢欣、许多寻常生活里不期而遇的小惊喜。不必说农家灶前通红的炉火、喷香的红薯,也不必说小镇上热闹的圩日,单是那村头的老树,秋收后枯黄的稻田,夜深了左右乡邻黯淡的灯光,都时刻叫我魂牵梦绕。

故乡的田野以小河为界,一半儿是水田,一半儿是坡地。大半的水田种稻谷,大半的坡地种甘蔗,秋收稻子冬砍蔗,这样的景象每年都在故乡的田野上重复着。早些年对于冬天的印象,都是围绕甘蔗展开的。乡亲们总是闲不住,过了秋,收完了自家的庄稼,待天一冷,便又齐刷刷地约去砍甘蔗。那时母亲见我在村里东窜西窜的,就叫我随她一起去。小孩子生性爱玩,我一开始哪里肯去。后来母亲以“利”相诱,说去那里可以无限吃甘蔗,而且工钱也全算我的,我这才欢欢喜喜答应了。穿行于冬日的田野,空阔而凄冷,而甘蔗地头却是极为热闹的,吆喝说笑的声音,摩托车开过“哒哒”的声音,甘蔗倒下的声音……听起来或许嘈杂,却洋溢着蓬勃的生气。男人女人,少的老的,都拿着镰刀忙碌不停,那份干活的热情早已把严寒拒之体外。

与他们相比,我就显得有些怠慢了。母亲为此常常笑话我,说我是个“搭秤的,买一送一”。我从没有理由反驳她,因为我一天下来也砍不了多少甘蔗,砍砍停停,不是在吃甘蔗,就是原地发呆,每天的收获少得可怜。母亲呢?她从砍第一刀开始,除了吃饭,其他时间根本不会停下来,一头扎进去,直到收工才停止。她一天能砍三四十捆,每捆五六十斤,在人群中算中等水平。有些厉害的一天能砍六七十捆,一捆八九十斤,十里八乡的人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彼时砍甘蔗需自己扛到路边,母亲辛苦工作一天能挣一百多块,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我的话只有二三十块,尽管很少,内心却乐开了花,每天回家都要认真算上几遍。砍甘蔗是儿时冬日里令人难以忘怀的部分,我跟着母亲开始了这项甜蜜事业,置身其中,让年少的我意识到劳动的艰辛、赚钱的不易。

除了砍甘蔗,父亲有些年还会在岁末的时候买些鹅回来养,他让母亲在地里种上一大片苦荬菜,那是鹅的饲料。刚买回来的小鹅孵化还没多久,浑身毛绒绒的,看起来很乖巧。它们要先在草屋的箩筐里养上十天半月,等大个一些,再由我和三弟挑去田里吃草。鹅在田里吃的草是那种刚长出来不久的纤细的小草,它们隐没在枯槁的稻草底下,远远望去好像啥也没有,然而小鹅最欢喜这样的食物。田野没有背风处,狂风一阵阵掠过,不停地咆哮。有一次,我们得来了一个打火机,银白色外表,能喷射出蓝色的火焰。我们四下搜寻木柴,无论是垄沟坑谷,还是茂密的荆棘丛,毫无疏漏,没多久便得了高高的一堆。待火燃起来,我们围坐在下风向,面对着一股股涌来的热气,身子立马暖和了,脸也变得红扑扑的。第二天,我们还挖来了番薯、芋头,搭建了一个颇为“壮观”的土灶,约莫两个小时,美味就在土堆中悄悄绽放。第三天,村里的好多小伙伴都来跟我们一起放鹅,一群人在田野上奔跑追逐,打闹、游戏,烟熏、用炮仗炸躲藏在洞里的老鼠,到干旱的池塘挖泥鳅、黄鳝,逐渐忘却了冬天的寒冷。

前几日围炉烤火的时候,偶然翻到北宋诗人唐庚一首名为《立冬后作》的诗,“啖蔗入佳境,冬来幽兴长”,勾起了我万千思绪。平日里忙于工作,对生活的感知并不强,可自从进入冬月以后,时间好似突然加速,回家过年的氛围一天天浓厚,我的心也愈发不安分起来。我仿佛听到了来自故乡那深情的呼唤,她说,“回来吧,回到阔别已久的村落,一起捡拾冬天的记忆。”

于是,我踏上了归途。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