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九江委员:探索“巴渝文物”活化 让文明之光更加闪亮
白九江接受采访(资料图) 记者 廖文豪 摄
“如果重庆的文物都复活会怎样”话题登上热搜、“巴渝文物”数字化应用获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在“文物活化利用”领域,重庆一直在积极探索、稳步前行。
文物不仅是历史绝唱,也是时代回响。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文物的保护利用,力争让文物“活”起来,让精神“富”起来。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文物保护一线的政协委员,重庆知联会副会长、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白九江对此格外关注。
在实际工作中,白九江留意到,近年来,我国文物活化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我市文物活化利用也取得重要成果。例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授权模式,红岩联线在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传播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系统活化文物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前还存在的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如文物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激励不足,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版权保护不够,文物活化利用与资产出租的界定等。
为此,去年1月,白九江在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提交提案《关于深入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改革的建议》,呼吁深入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改革,促进文物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进一步扩大到系统、全面活化的新阶段。
在提案中,他详细介绍了重庆文物“家底”:经初步梳理,全市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4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53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6205处、各类新发现文物点近万处。有中国传统村落164处,重庆市传统村落67处、重庆市历史建筑777处,重庆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17处,以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2家、中国重要农业遗产6处、中华老字号31家、国家工业遗产5处、重庆市工业遗产14处。
基于如此丰富的文物资源,白九江在提案中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比如,要进一步扩大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范围。除进一步向文旅部和国家文物局申报扩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试点单位数量外,还应将国有考古单位、文保单位等文博事业单位纳入试点范围,推动文物单位活化利用走向纵深,促进文物创意激励机制覆盖更广;
在文物活化利用知识产权方面,国有文物的知识产权界定和权属识别是一个难点,在文创产品开发、传播宣传、数字产品、形象再创造、著录引述等方面存在一些法规空白,在重点文物名称保护、商标保护等方面也存在易侵犯、注册难等问题,文博单位内部以及文物单位与捐赠者之间也存在文物移交前后知识产权权益分配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大法制保障供给,研究制定文物知识产权保护细则;
在文物数字化运用方面,应加大文物数字孪生建设,将文物资源纳入统一的数字平台,形成文物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素材库,搭建文物版权数字交易平台……
这一提案得到市文化旅游委高度重视及认真办理。“重庆文物活化利用正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态势。”白九江欣慰地表示,看到当初提案中的一条条建议已经变成了一个个有力的举措,推动我市文物利用工作不断向前,内心满是喜悦。尤其让他振奋的是,重庆正在加快实施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改革,一系列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的重点改革项目实施方案和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政策文件将陆续推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相关实施方案也将出台,这必将为重庆提高文物活化利用水平起到巨大的正面促进作用。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白九江说,巴渝大地上俯拾皆是的文物资源如果都能“活”起来,必将让文明之光更加闪亮。 (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