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全力塑造产教融合新生态
当前,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蹄疾步稳。在长安汽车、赛力斯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爆点”频现,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表现抢眼。在这些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加持下,我市产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工业“主引擎”效果全面显现。
近年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工业职院”)主动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416”科技创新布局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布局建设要求,以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为牵引,以产教融合新体系、新格局、新模式,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力塑造产教融合新生态。
供需对接 构建互嵌互融新体系
据介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紧密围绕产业需求,不断健全完善专业、平台、资源和技术与产业的对接机制,显著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专业供需对接方面,学院坚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服务先进制造。瞄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集群,特别是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的重点产业,开设了55个专业,其中37个专业紧密对接先进制造业,占比达67.3%。对接先进制造业的专业在校生人数众多,比例高达70.3%,迄今已为先进制造业培育了超过14万名高素质技能人才。
平台供需对接上,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创新搭建“4+4”供需对接平台。滚动更新企业项目需求和资源清单、院校研究项目和能力清单、院校知识产权与研发技术清单、人才需求清单“四张清单”,实现供需信息的精准匹配和高效流转,促成两地合作项目20余项,合作企业数量由1301家增至4292家,深度合作企业由66家增至168家。同时,借助搭建人才供需信息服务平台和“技术技能+”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举措,有力推动了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多形式衔接的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目前,学校挂牌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协同发展示范中心,深入6个区县的10余个工业园区和职教中心调研,实施“3+2”“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试点专业6个,切实打通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立交桥”,通过送教上门、送技上门等方式,引导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年均650人以上,有力助推电商销售、农村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等人才队伍建设。
资源供需对接中,学院与长安汽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双方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转化为教学资源。由长安技术带头人、大师工作室专家牵头,约30名长安师资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技术3个专业,融入90个长安岗位能力知识点,完成24门课程的开发及交付。此外,双方共同出资建成长安汽车全球培训中心。2023年,百余名学生成功进入长安就业,学校成为长安汽车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院校。
技术供需对接方面,学院构建了“六大”科研创新体系,大幅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紧密对接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搭建起“国家、市级、校级”三级科研创新平台,建成多个科技创新团队和高端科研平台。2023年学校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到款额接近3000万元。与长安汽车合作筹建“一站式零部件试制品加工中心”,取得多项专利成果。与重庆半导体龙头企业合作研发的12英寸晶圆倒角机,填补了国内在半导体高精度装备领域的空白。组织教授、博士团队赴酉阳、巫溪等8个乡镇(村),开展野生猕猴桃种植栽培、品牌开发、电商销售等全方位培训,技术支持山羊村猕猴桃产业面积达500亩,管护野生猕猴桃资源林下产业面积突破2000亩,带动30农户均增收6000元;与天元乡签订农产品供销合同,实施订单农业生产,年均合同采购金额超1000万元。
校企合作 共建同频共振新格局
毕业于工业职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邹文军,现在是长安汽车的首席服务专家,他带领团队创新研发的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原型车开发平台,实现了该领域从0到1的技术突破,仅此一项就能为企业降低成本4800万元。“我们在学校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邹文军说。
目前,工业职院与长安汽车已经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方面,学院牵头成立了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市域产教联合体和全国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前者涵盖众多重点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其供需对接平台已上线运行,成效显著;后者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高校、行业机构、企业等成员单位,共同推动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行业的发展。
合作育人上,学院不断深化“产业链、教育链和创新链”三链融合,创新“1+3+N”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建多个特色产业学院,与众多企业合作开办多种类型的班级。“重工-长安”订单班成效突出,培养出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李云为代表的200余名毕业生,走进国家顶尖级科研单位,成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航工业成飞重庆地区高素质技能人才录用的唯一院校。
合作发展方面,学院支撑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联合多方共建研究中心,承担服务项目,培养技术骨干。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建立多个海外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技术培训,派遣骨干教师解决海外企业难题,共同研究技术培训认证体系标准,实现职业教育与民族品牌汽车的协同输出。同时,构筑“三三制”社会服务体系,建成市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开展大量培训,为国家汽车产业人才储备提供有力支持。
职教出海 搭建开放融合新模式
去年,来自泰国职业院校的教师代表团走进工业职院,学习借鉴学校推动优质职教资源“出海”的经验。
工业职院与泰国早在2018年就开始了国际合作,这源自于职业教育的“出海”。
近几年,工业职院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整合陆海新通道相关国家的职业教育资源,牵头成立了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在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及智库引领上取得显著成效,为国际合作按下了“加速键”。
聚联盟合力,亮国际名片。作为联盟领头单位,工业职院充分发挥联盟效应,聚合国内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多领域多渠道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塑造国际品牌,提升联盟内职业院校国际化水平。目前联盟已吸纳164家海内外会员单位,涵盖韩国、泰国、德国等国家。
同时,学校还创新“三聚力三协同”国际合作新模式,联姻长安汽车在国内成立“长安汽车全球培训中心”,在墨西哥、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建立“海外人才培养基地”4个,对全球30个国家的长安汽车海外经销商开展技术培训66期,培训海外技术人员2388人;派遣骨干教师赴长安汽车海外育人平台负责本土的技术人员指导、培训、疑难故障解决等工作,解决海外企业技术难题101项;共研适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培训认证体系标准,形成了长安汽车CIC技术培训认证体系标准,应用于长安汽车全球经销商认证与培训,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民族品牌汽车同步输出。
(张鹤 胡斌/文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