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1月1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两会特刊 重塑的山城记忆和人间烟火

版面翻页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两会特刊
29

重塑的山城记忆和人间烟火

——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规划赋能涅槃记

老山城的十八梯,是重庆人必经的生活小道和岁月之路,浸润深深的乡愁。新重庆的十八梯,是再现山城记忆和展示时尚生活的传统风貌区,绽放浓浓的烟火。曾经的十八梯,数度变迁,繁华一时衰败几秋。如今的十八梯,市区共谋、规划赋能,焕新亮相蝶变重生。

源起——繁荣与沧桑渐次交替

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位于渝中区下半城,北连解放碑、南接解放东西路,占地面积18.88公顷。十八梯历史最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秦国大夫张仪、三国时期李严、南宋彭大雅先后筑城江州,明代戴鼎筑“九开八闭”十七道重庆古城门,近代逐步成为上下半城主要通道,十八梯繁荣格局日渐成型。

改革开放以来,南纪门劳务市场建立,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十八梯,居住环境恶劣、治安问题突显、房屋年久失修等大量社会问题随之而来,繁荣的十八梯逐渐演变为“母城”核心区最大的棚户区,成为制约解放碑区域风貌格局优化、城市品质提升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实施更新改造迫在眉睫。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和渝中区政府在实施更新提升中,强化规划统筹引领,汇集政府市场合力,塑格局、聚资源、重传承、融风貌、强发展,开启十八梯老山城、新重庆“蝶变新生”的崭新篇章。

格局——空间与时间重构再生

在规划过程中,坚持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弹性管控相结合,突出混合用地和功能融合,适应城市发展和风貌保护需求,不断优化十八梯空间格局。

以十八梯传统风貌区3.89公顷核心保护区为基础,延伸轴线空间序列和建筑风貌肌理,从十八梯主街——厚慈街——凤凰台——长滨路步移景异,以层层阶梯和山城建筑,连通半岛之山和长江之水,延续解放碑十字金街的都市繁华,承接下半城南纪门、老鼓楼的历史文脉,形成通山达水、连通上下的山水城市格局,保留“七街六巷”原始空间肌理。

以人在城中、见山见水为目标,引导视线和游线向滨江延伸,将原规划的公园绿地与商业商务用地选择性兼容调整为混合性兼容,将风貌街巷肌理与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深度融合,形成风貌与生态共存的“绿色通廊”,驻足较场口“城市阳台”俯视眺望,传统风貌街巷美景尽收眼底。

赋能——规划与资源持续优化

科学统筹空间、规划、产业三大结构,充分发挥规划统筹协调作用,平衡保护与开发需求,协调交通、轨道等支撑要素,完善学校、旅游等公服设施,为十八梯空间利用持续赋能。

坚持节约集约、分类出让,将十八梯风貌区划分为核心区和协调区2宗土地供应,将核心建设区的建筑规模指标适当平衡至周边地块,使核心区平均容积率降至1.38,传统风貌区核心区域历史街巷肌理得到有效保护,通江达水绿色通廊得到完整保留,通过指标平衡转移和规划优化,实现开发保护内涵提升多元平衡。

复合利用空间资源,结合渝中半岛阶梯地形,对风貌区地上地下进行整体规划,地上保留十八梯、厚慈街等街巷空间尺度,地下构建车行道路体系,连接解放碑地下环道并预留与长江滨江路的接口,步行主通道无缝衔接现状轨道线,形成地上慢行交通为主、地下道路车行为主、轨道步行深度结合的立体交通模式。

传承——历史与文化绵延赓续

将历史文化的永续保护、赓续传承作为十八梯更新提升的关键要素,注重融汇创新理念、科学合理规划、精细雕琢设计,“七街六巷”空间肌理保留如故,法国领事馆等6处文物修旧如旧,厚慈街95号等3处历史建筑焕新如初,千年历史脉络、百年建筑底蕴在传承保护中绵延赓续。

注重历史传承,突出传承巴渝山地民居自然生长、高低错落的空间美学,对建筑高度、屋顶、色彩和景观环境等进行全要素管控,延续七街六巷历史界面的风貌特征,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遵循“修旧如旧”,严格保护原有堡坎、陡坡等地形地貌,原汁原味保留历史环境要素信息,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实面貌。

注重文化延续,在蜿蜒的历史长河中,十八梯凝练出“较场口”“月台坝”“凤凰台”等承载老重庆历史沧桑和岁月痕迹的特色老地名,以历史地名为引导挖掘历史传说,重构“较场揽胜”“黄葛挂月”“凤凰琴音”等文旅场景。利用防空洞空间陈列布展,展示抗战时期“跑警报”的艰难岁月,传承重庆人“愈炸愈强”的不屈意志,成为重庆代表性的红色研学和旅游参观目的地。

融合——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注重传统与创新充分融合、历史与现代有机结合,突出主体上修旧如旧、细节上增色添彩,实现古今交融、传承发扬。青砖黛瓦、窄巷长梯,在古韵悠悠中凝聚古巴渝历史之魂,楼台耸立、霓虹闪烁,在流光溢彩中尽显新重庆现代之韵。

在改造更新过程中,尊重原有历史风貌和现状遗存,按照“原材料、原工艺”的传统建筑工法实施保护修缮,获评全国“2020年度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善果巷35号保护修缮过程中,采用“保留外墙、内部掏空、重赋功能、重建结构”的改造方案,实现建筑保护与利用统一,入选2023年全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典型案例名单”。

注重探索历史建筑灵活多样的“活化新生”模式,鼓励引入社会力量,推动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立足历史建筑文化价值和建筑特征,“一案一策”找准业态定位,推进“文旅+”功能活化。善果巷35号引进中国首家旅行主题书店“司曙·旅行空间”,采取“文创+民宿酒店”主题经营模式,成为十八梯网红打卡点。

建设实施过程中,注重持续优化“两江四岸”风貌景观,将建筑塔楼高度降为60米至193米,对解放东西路沿街建筑立面、长滨公园滨水步道实施优化提升,形成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整体风貌格局。

发展——政府与市场同频共振

科学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角相结合,采取“政府主导+平台化运行+市场化开发”的传统风貌区开发建设模式,在传承保护框架内激发最大活力,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社会等综合效益整体跃升,持续释放发展动能。

引入具备过硬实力的开发商杭州新天地集团,建立集谋划、规划、建设、运营于一体的统一经营模式,形成融合商、景、旅、文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业体。依托新天地集团招商优势,引入全国知名品牌,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创新经营模式、服务方式和独特设计,入驻朱炳仁铜雕博物馆、Crocs等100多家商户,日均客流超8万人次,消费活力充分激发。同时,协调区引入国浩公司,建设高品质住宅,优化片区人口结构,汇集高端消费人群,实现片区经济社会活力高效激发。

突出文旅商融合,引入非遗展示、演绎秀场等多元体验性业态,打造黄葛挂月等18个核心景点,引入20家非遗和老字号品牌,塑造“数科互娱、酷乐潮玩”等夜经济业态,实现“文化+旅游+创意+跨界”的全景体验。投入运营以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全市唯一“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非遗旅游街区”,获评2022年“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重庆2020年度“文旅地标”奖项。

十八梯的过去,是默默见证历史兴衰浮沉的一条步道;十八梯的现在,是规划赋能城市发展的一座地标;十八梯的未来,秉持巴渝文化之魂、散发现代山城之魅、引领新重庆之潮,让历史记忆在岁月流转中永续传承。 (杨勇/文 渝中区规资局供图)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