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聚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二联组讨论会侧记
如何将重庆打造成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实现更高质量发展?1月20日上午,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二联组讨论现场,来自民革、民盟、科学技术等界别的部分委员,围绕“提升主城都市区功能品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出谋划策。
数字赋能 打造智慧城市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吴德胜看来,“城市大脑”的出现为超大特大城市的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路径选择。他建议,重庆在开展“城市大脑”顶层设计时,可参考“1+1+4”建设思路,即致力一个治理观念的变革、注重一个体系化的建设、具备四项技术保障(多模态感知与融合技术,支持知识获取、验证、推理等方面知识工程技术,实现智能决策处置系统的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实现数据保障系统的三道防火墙技术)。
市政协委员、招商蛇口重庆公司副总经理叶松柏将关注点聚焦于智能建造产业的发展。他提出,强化技术应用和分析研判,明确发展重点,同时打造产业集群,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推动传统建筑企业智慧化转型。
市政协委员、江北区政协副主席、民建江北区委会主委江智从加强地下管线综合治理层面给出建议:加强地下管线数据普查、梳理和治理,健全矢量数据归集制度,分级分类构建数字孪生地图,开发地下管线“一网统管”应用平台,同时加装智能物联感知终端,对关键指标进行监测,实现全流程、全方位监控,切实提高安全隐患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软硬兼顾” 增强抗险能力
完善基础设施和体制机制建设是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
市政协常委、农工党重庆市委会副主委吴晓琳建议,注重城市硬件建设与迭代更新,提升应对风险挑战能力;结合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完善提升我市综合防灾规划;建立跨部门综合数字治理系统,助力提升城市韧性建设。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城市应急保障能力,强化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作出的重大举措。”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渝中区委会主委汪源建议,完善工作机制,构建系统化的建设标准体系,同时让民间资本参与“急时”设备标准化建设。
韧性安全城市要重视软件升级,因此,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成为市政协委员、南岸区政协主席梅泽波关注的焦点。他建议,深化党建统领,建立协同攻坚制度;健全体制机制,持续提升镇街实战能力;建强运转体系,持续迭代闭环管控技法;育强基本队伍,持续加强治理工作力量,构建市、区县、镇街三级贯通的工作格局。
市政协常委、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授王林则从强化法治保障的角度,呼吁加强立法改革与体系建设,深化基层执法改革与协同,推进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纂等。
品质提升 建设宜居家园
便捷的出行服务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是打造宜居城市的关键因素。
“提升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是缓解城市拥堵的重要抓手,是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市政协委员、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副总经理程龙建议,以轨道为骨干、公交为主体,优化与轨道长距离并行的公交线路,同时加密轨道空白区的公交干支线,大力发展微循环公交、定制公交、响应公交。市政协委员、渝中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局长黄海聚焦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呼吁优化慢行路线、丰富步行环境、建设智能型交通。
除了日常出行,如何提升城市漫步友好度?市政协委员、渝中区政协主席王南建议,围绕城市精神和人文记忆绘制专属于重庆的City Walk步行系统精品线路,健全City Walk步行系统产业生态,优化系统消费供给,同时做细“文化+”文章,提升City Walk步行系统精细服务。
围绕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市政协委员、重庆北仓文化创意集团董事长李传波呼吁,打造更多具有书香味、人文范、烟火气的艺术场景,彰显城市独有的人文内涵;同时,加强文化艺术活动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提升城市人文价值。
人文环境的建设提升了城市人文价值,保障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扬尘、噪声、油烟等问题的治理则提升了广大市民的生活舒适度。市政协委员、民革渝中区委会副主委曹晓刚从环境综合治理的角度提出,要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系统性;加大监管力度,提升执行力和技术支持;优化组织协调机制,形成治理合力,治理好群众身边的环境,增强民生福祉,营造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