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品蛇文化
2025乙巳蛇年款款而来,一本介绍有关蛇类的博物艺术作品——《生肖日历:2025金蛇献瑞》进入公众视野。蛇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六,正好居中。它紧随龙之后,被称为“小龙”,也被赋予了种种神秘的色彩。该书以日历的呈现方式,通过精美的画作及其简朴的文字介绍,带领读者领略蛇的博物史,并揭示出蛇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人类历史及世界主要文化体中的特殊地位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全书紧扣蛇这一物象,首先从博物学的角度,谈了生物学意义上的蛇。以往一谈起蛇,不少人既憎恨、又恐惧。然而,本书的讲解,却改变了我们对蛇的固有认知。从书中的科普得知,蛇属于爬行纲有鳞目,在距今1.5亿年左右的白垩纪便有出现,差不多和恐龙是同期。蛇体型细长,没有四肢,但却灵巧无比,可迅速游动、穿缝、攀高、入洞。山沟、草丛、河湖、田畔,随处可见它们的踪迹。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有的有毒,有的无毒,身着华丽外衣的蛇,其毒液往往也最致命。从确保生物多样性的层面而言,蛇作为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理应得到人们的合理保护。如果人类无节制地捕猎野外的蛇,蛇类就会急剧减少,导致农林生产的鼠害越来越猖獗。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生态知识介绍,让公众对蛇的种类、分布、习性等方面,都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
其次,全书穿越古今中外,于纵横对比中,解析了蛇在不同国家的深邃文化寓意,真正让看似冰冷的蛇,走出人们认知上的灰色地带,从而在意蕴厚朴的人文风景中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是上古时代重要的氏族图腾,又因与龙图腾融合在一起,因而具有神圣的文化意涵。闻一多先生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的。在古籍和民间传说中,被认为华夏远祖的伏羲与女娲,被描述为“人首蛇身”。民俗民风中有游蛇灯、举办蛇王节、祭祀蛇神等娱乐活动,文学作品中更有知恩图报的灵蛇、可爱的蛇女以及以蛇为题的诗篇。至于西方文化中,蛇却有着多重象征意味。一方面,它是邪恶与恐惧的代名词,如《农夫与蛇》的演绎,入木三分地诠释了蛇的冷血与无情。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不朽和永生,在西方画家们笔下,蛇常被描绘成头咬尾的圆圈,象征着周而复始、永生不死。而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蛇又是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圣物,象征着医术和神圣不可侵犯。这种迥异的艺术表达,既让我们体察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让我们洞悉到一个更加多元、立体的蛇形象。
一张张精彩的画作与文物,连通着古今,将蛇的历史及其文化,展现得格外引人入胜。战国文物玉缕空龙蛇纹佩,用精美的玉石雕琢出龙与蛇的唇齿相依,彰显出延绵不绝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法国画家亨利·卢梭的《耍蛇人》,用明暗相间的色调、写意的画笔,勾勒了一幅蛇与人、蛇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画面;印度古画《蛇与公主》,用质朴的绘画语言,讲述了蛇与人类交往的故事,阐明了善待生灵的重要性;英国画家伊芙琳·德·摩根的《墨丘利与双蛇杖》,则用隐晦的笔法,用双蛇的相向而行阐释了和平与止战的意蕴……这些散发着历史光泽的画与物,就像一张张名片,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探索全球各地的蛇文化和蛇的博物学知识。从古代神话到现代科学,从神秘的仪式到日常生活,有关蛇的话题,总是那么常说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