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陶品陶
在安陶小镇,泥与火的交响,穿越一千多年的绵长时光,仍在激荡。
安陶小镇坐落于荣昌区安富街道。据传,大禹率玄龟治水时,曾用路边杂草擦手,草叶划破手指,鲜血滴落于龟背泥土。上苍垂青,这块红色的泥土最终掉落在安富,且快速生长。这一长,让安富拥有了深厚的红色泥土,它质地细腻,黏性极强,当地人称之为“泥精”。
勤劳智慧的安富先民取来“泥精”,以水调和,用灵巧的双手,揉、搓、捏、压,将泥土驯服,制成一个个坛罐盆钵、杯壶瓶碗的泥坯,再掏出心中美好愿景,耐心地雕刻于泥坯之上。待祭过火神,拜过窑王,将泥坯送入火窑,点火烧制。“窑火烧亮半边天,窑公吆喝悍声远。”窑工们日夜守候在火窑旁,添柴加火,精心把控着温度,不敢有丝毫怠慢。火窑内,火焰在舞蹈,泥坯在浴火,在涅槃,火一遍遍舔舐,柔软的泥土渐渐有了坚硬的质感、美丽的光泽和纹理。七天七夜后,当打开窑门那一瞬间,迎着扑出的一阵阵热浪,一件件精美的陶横空出世,这就是“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荣昌陶,也叫安陶,它以独特身姿惊艳了世人,位列中国四大名陶。
安陶始于唐宋,兴于明清。祖祖辈辈的安富人在这片土地上制陶、卖陶,以陶谋生,薪火相传。“安富场,五里长,泥精壶壶排成行”“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窑烧陶罐罐”,这些流传百年的民谣,是昔日安富陶业兴旺发达的真实写照。那时,独具特色的安陶沿着古驿道,沿着丝绸之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创造了辉煌的昨天。
如今的安陶小镇又重新焕发新生。18米高、10.8米宽的泡菜坛子大门巍然耸立,枣红色,高大雄伟,气势非凡。走进大门,就如同走进一个陶的世界:残存的陶宝古驿道两旁点缀无数坛罐瓶钵,或土陶,或施釉,错落有致;路边的围墙上镶嵌各式泡菜坛子;连供游人休憩的椅凳旁也摆放着大小不一的陶器。
四百余米的陶宝古街上,荣昌陶博物馆诉说着安陶的前世今生,火圣庙承载着人们对火神的敬畏。街边的陶艺店里,游客们正伸手在陶轮上体验制陶乐趣。货架上的陶器造型或轻盈或圆润,釉色天目釉、朱砂釉、西绿釉……色彩绚丽;纹饰或卷草纹、缠枝纹,或山水花鸟,精雕细刻。忍不住以掌抚之,以指叩之,其音清脆悦耳,嘤嗡成韵,仿若远古的回音。
在一家陶艺店,遇见一位清癯的老匠人,正埋头打磨泥坯。他是原国营陶器厂职工,从小爱陶、学陶、制陶。“厂子倒闭后,我们失落过,迷惘过,但从未放弃过。”安陶于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拥有近百名各级传承人。更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陶,潜心钻研,推陈出新。
走出安陶小镇,悠悠陶韵仍在心中萦绕。安陶,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正以崭新姿态走向更加璀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