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5月1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在东坡的人生智慧中寻找前行力量 沉心务实,方成大事 涪陵中山路:一条街的百年记忆 靶心之外的广阔 桑果铺成满地诗

版面翻页
视野
04

涪陵中山路:一条街的百年记忆

□ 作者 李永才

在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涪陵老城,有一条穿越时光的街道——中山路。这条东起大东门、西至秋月门,全长1650米的道路,不仅是涪陵最早的通城马路,更是一部镌刻在青石板上的城市史诗,承载着几代涪陵人的集体记忆。

1928年的秋天,涪陵城迎来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当时驻防涪陵的部队主持旧城改造工作。当时的市政工务局局长孟知眠——这位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的涪陵蔺市人,把在宜昌、万县积累的市政建设经验倾注于此。经过两年艰苦施工,1930年3月土路贯通,1933年4月改建为三合土路面,并以“中山路”命名,纪念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

这条通衢大道彻底改变了涪陵的城市面貌。烨明电灯公司的千盏电灯第一次照亮了涪陵的夜空,南门山饮水池的清泉流入千家万户,民众教育馆的无线电广播传播着远方的消息。百余辆黄包车穿梭其间,实力商家纷纷涌向这条新街,新的字号和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山路迅速成为涪陵政治、文化与商贸的中心。

这条街道见证了太多重要的历史时刻。1927年2月,尹肇舟、李蔚如在位于中山路的普益药房召开秘密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共涪陵城区区委。抗战时期,这里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舞台,声援前方将士的群众集会游行在此举行。1949年11月28日,涪陵解放的欢呼声在这里达到高潮,涪陵人民在中山路夹道欢迎解放军入城。

上世纪50至80年代的中山路,成为涪陵当之无愧的城市中心。地区轮船公司、县委、县政府、百货公司、新华书店、港务局、地区医院、电影院、长江饭店、城一校、地区行署以及群众报社等重要机构沿街而立。从人民码头梯坎上来,路过县医院门诊就进入中山路的起点大东门。对涪陵人而言,大东门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在人们的记忆中,曾经的大东门是涪陵通往武隆、彭水、贵州沿河等地的重要枢纽,外乡人来涪求学办事,本乡人外出求生活,总会在这里留下匆匆的足迹。从大东门到西门口是中山东路,这里是中山路最为繁华的地段。新华书店里,学子们捧着崭新的英语复习资料如饥似渴;老邮局内,发电报、汇款、寄信件的人们排成长队,柜台前的小桌上放着快没墨的圆珠笔和快干掉的浆糊;涪州宾馆的舞厅中,穿着平底布鞋和吊档裤的年轻人,随着音乐跳出时代的节拍。北门口的“豆花鲜”餐厅可同时容纳上百人进餐,远近闻名。

再往西走就到了老街口,这条石板铺就的街道,建筑以民居为主,多为穿斗式构架,由青砖、灰瓦和吊脚楼组成。街上喧嚣嘈杂,人声鼎沸。上世纪80年代的老街口是涪陵唯一卖鱼的市场,那些提大提篮的鱼贩多数是从李渡来的。长长的石板街破旧而潮湿,被草鞋、皮鞋与板板车辗压了不知多少时光。中山西路的通仙楼商场是当时涪陵最高档的购物场所,售卖的商品琳琅满目,有布匹、文具、食品以及家用电器等。旁边的小摊售卖着熨斗糕、老饼子和冰粉,最诱惑人的还是那家国营饭店售卖的三角粑和肉饼。周末的中山路,熙熙攘攘全是拥挤的人潮。在中山路主干道之外,潘家巷、岳家巷、杨柳巷、腰街子、太平街等背街小巷编织着更细腻的城市肌理。县公安局、县法院、地区商业局等行政部门坐落于此,还有味道不错的叶记豆花,林林总总的发廊小店,偶尔挑着生活物什经过的小贩,一句清脆的吆喝就让这里立刻鲜活起来。

每逢重大节日庆典,中山路就成为欢乐的海洋。上世纪70年代春节期间,四支龙舞队轮番在五金公司、文化馆等地起舞,荔枝公社的鲤鱼莲花、高跷等团队也都出来闹新春。最热闹的场面要数玩烧龙(打铁水花),站在农行四楼的窗前,感受实时冲到窗玻璃上的铁水花,那个场面,那个浓浓的年味和浓浓的真情,至今仍深深刻在涪陵人的记忆里。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南门山、高笋塘等新商圈的崛起,中山路渐渐褪去繁华的外衣。但那些深藏在砖瓦间的记忆从未消失:大东门的石阶还记得离乡人的行囊,老邮局的柜台还留着家书的温度,电影院的座椅还回荡着观众的笑泪。如今,当夕阳为中山路的老建筑镀上金边,仿佛能听见时光的絮语。这条街道见证了涪陵从江城小镇到现代化都市的蜕变,保存着几代人的悲欢离合。

中山路,这条历经百年风雨的老街,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涪陵人共同的精神原乡。在这里,历史从未远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生长。中山路的每一块石板,都刻着涪陵人的故事;每一处转角,都藏着岁月的回声。当新一代涪陵人走过这里时,或许会在某个瞬间,与过去的时光悄然相遇,感受这条街道永恒的魅力。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