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5月1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在东坡的人生智慧中寻找前行力量 沉心务实,方成大事 涪陵中山路:一条街的百年记忆 靶心之外的广阔 桑果铺成满地诗

版面翻页
视野
04

桑果铺成满地诗

□ 作者 王同举

“殷红莫问何因染,桑果铺成满地诗。”乡村的五月,是被一串串桑果染红的季节。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家家户户的院子中都立着几棵苍劲的桑树,粗粝的树干上攀附着青翠的藤蔓,枝叶间垂挂着累累红紫的桑果。一阵风过,熟透的桑果便从枝头轻轻滚落,跌在松软的泥土上,迸溅出点点殷红的汁液。那汁液顺着土地的纹路缓缓晕染,宛如谁蘸着自然的颜料,在大地上挥洒出一行行灵动的诗篇。

桑果初结时,不过米粒大小,青涩地藏在繁茂的枝叶间。入夏后,桑果的颜色一日一变,先是嫩粉,继而转青,随着雨水滋润、阳光温暖,渐渐染上绯红,最终沉淀为深紫,像一串串晶莹的小灯笼缀满枝头。外公常说:“桑果是吸足了雨露长成的,颜色越深,滋味越甜。”

放学后,孩子们书包一丢,便三五成群地奔向桑树下。调皮的男孩们像小猴儿似的攀上枝头,专挑树顶向阳的桑果摘——那里的果子饱满多汁,甜得让人眯起眼。女孩们则在树下仰头张望,待树上的伙伴抛下一把熟透的桑果,便笑着伸手去接。她们把桑果轻轻揉碎,用紫红的汁液点染指甲,不一会儿,指尖便绽开了一朵朵艳丽的小花。

桑果丰收时,外公会把它们倒入竹筛,在井台边冲洗得水花四溅。洗净的桑果紫得发亮,盛在粗瓷碗里,宛如盛着半碗璀璨的星光。吃不完的桑果,外公便用来熬制果酱。大铁锅里铺满桑果,撒上白糖,小火慢熬。待甜香弥漫满屋,果酱便成了。清晨,取一勺抹在刚蒸好的馒头片上,咬一口,甜意直沁心底。偶尔我贪心抹得太多,酱汁顺着馒头边沿滴落,赶忙伸出舌头去接,逗得外公开怀大笑。

外公还擅长酿制桑果酒。他将洗净晾干的桑果装入陶罐,倒入自酿的米酒,再用棉纸细细密封。待到秋风送爽时,外公便坐在门槛上,斟半碗桑果酒,轻抿一口,手指随着哼唱的戏文轻轻叩打门槛,眉眼间尽是满足,仿佛每条皱纹里都藏着桑果的甘甜。

如今,房前屋后遍植桑树的景象已渐渐远去。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许多地方建起了生态桑果园,供游人体验采摘的乐趣。桑果成了休闲水果,采摘也成了一种健康时尚的户外活动。

前些日子,我带着孩子去桑园游玩,正逢桑果成熟季。城里的孩子们提着竹篮,在桑树间穿梭嬉戏,笑声如银铃般清脆,小手被桑果汁染得紫红,却笑得格外灿烂。桑园里飘荡着熟悉的果香,仍是记忆中的味道,只是当年爬树摘果的少年,如今已牵着孩子的手,将这份甜蜜传递下去。

临别时回望,暮色渐染桑园的篱笆,地上的殷红渐渐隐入夜色。忽然明白,“桑果铺成满地诗”不仅是文人笔下的风雅,更是井台边的水声、灶台上的热气、伙伴们的欢笑、外公哼唱的戏文……这些平凡日子里的温暖片段,早已织就岁月最美的锦缎,永远珍藏于心。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