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千年
在大足的崇山峻岭间,一座跨越千年的艺术宝库静静矗立。从唐代第一凿开始,历经五代、两宋直至明清,一代代工匠在险峻的崖壁上持续开凿,终使大足石刻成为继敦煌莫高窟之后中国第二个石窟类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享有“北敦煌,南大足”的盛誉。
宝顶山是大足石刻的精华所在。南宋高僧赵智凤秉持“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的宏愿,在此筹建佛教密宗道场。他走遍山川,最终选定宝顶山,召集数千名石刻高手,历经数十年苦心经营,终将宝顶山打造成集唐宋美学之大成的艺术殿堂。
漫步山间,古树参天,翠竹掩映。三面峭壁上,上万尊佛像与佛经故事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佛教连环画”。大足石刻最独特之处在于其本土化表达,佛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灵,而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慈祥长者,仿佛从天上来到人间,倾听百姓的喜怒哀乐。
“地狱变相”中的“戒酒图”生动再现了宋代市井生活,通过比丘破戒饮酒被打入地狱的故事,警示世人酗酒之害。图中刻有“喝醉酒后,妻不识夫,子不识父”的警句,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达、酒肆林立的社会风貌。“父母恩重经变相”则以十组雕像细腻刻画父母养育之恩,从“佛前求子”到“远行忆念”,其中“远行忆念”描绘白发母亲送别游子的场景,将“百岁唯忧八十儿”的父母深情和“千孝不如一顺”的传统伦理诠释得淋漓尽致。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当属“千手观音”造像。这座南宋杰作高3米,金光璀璨的1007只手臂如孔雀开屏般展开,每只手的姿势或伸或屈,或正或侧,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仔细观察会发现每只手掌心都留有小孔,这既是智慧之眼的象征,更体现了古人保护文物的智慧——让石像能够“呼吸”,防止内部湿气积聚导致风化。这种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匠心,令人叹服。
如今,这些千年瑰宝正面临着自然老化的挑战。值得欣慰的是,现代科技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思路。监测预警系统的运用,让大足石刻的保护工作从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保护,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延年益寿。专家们“一手抓抢救,一手抓预防”的工作方针,正为大足石刻的科学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站在崖壁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感受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每一处流畅的衣纹都流淌着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每一个精巧的设计都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光芒。大足石刻用石头书写的这部千年史诗,将继续向世界讲述中国人的艺术追求与精神信仰,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