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点子”激活古村“新引擎”
——探寻石柱县传统村落焕新背后的政协力量
7月2日,在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金铃乡银杏村,游客被纵横交错的溶洞暗河、深陷下切的一线天峡谷、浓郁自然的土家民俗深深吸引。
目前,石柱县拥有中国传统村落19个、市级传统村落8个,这些传统村落承载着土家千年文化积淀,既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又有传承至今的民俗节庆,是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面临空心化、建筑老化、文化传承断层等诸多挑战。如何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这些珍贵资源,让其焕发生机?对此,石柱县政协早有行动。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基因库’,保护不是简单‘封存’,而是要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对话’。”2023年初,石柱县政协委员、金铃乡宣传统战委员何燕在县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分组讨论时呼吁,创新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时代文化,将这一“厚家底”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这一观点得到不少委员的呼应。同年,该县政协委员、县文化旅游委副主任田超超提交社情民意信息《关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建议》,提出“采取‘挖掘、策划、保护、融合’模式,推动传统村落由‘静态保护’向‘动态利用’转型升级”,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与采纳。
与此同时,石柱县政协将传统村落保护列为2024年度重点调研课题,组织政协委员深入传统村落调研,与村民共商发展路径,形成“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留住根魂、注入新息”等系列共识。
如今,不少建言成果已“落地开花”。枫木镇双塘村曾因破旧石房闲置、产业单一而沉寂。委员们提出“盘活闲置资源+创新联农机制”思路,推动县级部门通过收储、盘活农村“沉睡”的石房资源,打造出既保留传统吊脚楼风貌和文化传承,又兼具现代生活条件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2023年,双塘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今,该村因地制宜发展以莼菜和黄连为主的“三色产业”,深入开展“研学游”“采摘游”,每年吸引游客上万人,形成了联村带农的强力“引擎”。
为助力传统村落焕发新生,委员们身体力行,活跃在乡村一线:在中益乡华溪村,刘成勇委员牵头建立土家刺绣非遗工坊;在悦崃镇古城村,谭兴海委员推动“传统村落+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在河嘴乡银杏村,颜树林委员建议的“古树认养”机制已吸引众多城市居民参与……委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凝聚力量,为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活力,让这些承载着乡愁的地方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
“传统村落保护不是‘一次性工程’,需要持续注入政协力量。”石柱县政协副主席隆文波表示,县政协将持续组织委员关注传统村落保护,多与非遗传承人沟通交流,在深入调查研究中促进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