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红桔的焕新路
烟雨蒙蒙的夏日里,长江之畔的周溪地面显得格外清新静谧。茂密的橘林绿压压地厚实着大地。公路纵横,任凭车轮在连绵山峦间驱驰。山重水复间,不时出现三月红主题公园、三生寨、三生文化园、字库塔等令人惊喜的地标。站在桔缘亭前,巨型山水卷轴推至眼前,山之雄浑,水之明媚,皆在胸怀。张开双手,我似乎已经化为这派山水间一只自由翱翔的水鸟。
桔林茂密,楼舍俨然,货运码头与新材料产业园展现新兴产业的生机。万州区小周镇古时曾被人们称作“周溪”,千百年来,长江与小周溪交汇处的这片宽广台地,成为人们稻作桑植、渔歌互答的理想家园。三峡工程抢救性文物挖掘中所发现的三峡地区最早水稻田遗迹——万州中坝子遗址即在眼下的这片大地上。确切地说,是沉睡在这片水域之下。作为小周镇特色柑橘品种的古红桔,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种植史。山水相连、古意蜿蜒的移民滨江小镇,焕发出浓烈的现代田园气息。
大地不语。山水间的烟雨更缥缈着时空的神秘莫测,让人想追索什么。
“共同点?共同点就在于把这块地方发展好!”站在马道村古红桔基地的丛丛古红桔树之间,村支书张德富的声音显得格外洪亮。曾经是一名军人的他,在退伍后做建筑挣得了第一桶金,随即转而回到家乡小周镇侍弄起红桔来。同行的文友不解“做建筑”与“搞农业”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向他发问。张德富给出了迅速而响亮的回答。
随后,张支书对探索古红桔数字化种植来了个“竹筒倒豆子”:从他2002年回到村里投身古红桔种植遭遇困难,到2008年重振旗鼓寻求农业局科技指导;从多种探索与尝试,到开创数字化管理之路;从2022年初见成效,到近两年终于以高品质古红桔赢得市场青睐;从为果树种植辗转奔波、反复试验到被其他乡镇请去开展果园诊断、现场指导……他自己总结出古红桔数字化管理之法,别有其道。结合从父亲那里请教得来的“以豌豆做肥”的传统种植技术,加上现代农业科技,张德富对脚下的土地变得自信起来。他种的果树品质大大超越了远古的果树先祖,竟然结出了直径达9厘米的红桔果实——这样的果实,令农业专家都发出“难以相信”的感叹!佳木良果,让张德富的红桔在市场上能卖出相比同类果品高出一倍的价格。甚至,其良好的品质吸引沈阳、成都等外地客户来认领果树。
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和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一系列重要“身份认证”的古红桔,基因稳定——想想看: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桔树依然是4000多年前的模样,这挺拔丰饶之树有着何其强大的生命力!置身于浓密橘树之中的张德富,黝黑的面庞上激情洋溢。他侃侃而谈,这些年在故乡土地上与古红桔相厮守所遭遇到的种种挫折与困境,从他嘴里说出来全都波澜不惊。他敦厚的身子犹如果园中一株挺拔而倔强的红桔,风雨让其越发英姿飒爽,仿佛集军人的坚定不移、商人的执着智慧、农人的诚恳倔强等多种气质于一身,让我们都投去了钦佩的目光。
枝头,果实已经初萌。这些青绿幼果头顶着雌蕊,像是扎着“冲天炮”的顽皮稚子探头探脑。哦,千里之外的人们,你们认养的果树长得多好呀,你们看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