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8月0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雄歌传薪火 夏色收  秋声动 图片 立秋晒秋记 这盛世中国,如你们所愿 荷语清欢

版面翻页
视野
04

夏色收 秋声动

□ 作者 汪志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当阳光由炽热渐转温柔,当草木开始结果孕籽,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便翩然而至。

立秋的“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历书》载:“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立秋当日,宫廷太史官会守在梧桐树下,待风起叶落之际,高声呼“秋来”,此即“报秋”之俗。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极具标志性的节气,立秋对农事活动有着深远影响。宋代词人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词句,虽写夏末,却已暗合立秋前后的丰收预兆。此时,田间地头最鲜活的民俗莫过于“晒秋”——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是村民利用房前屋后、自家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的智慧结晶。应季的果蔬谷物铺满山头、缀满农家小院,晒出的不仅是丰收的果实,更是一片欢欣与富足。

在不少地方,立秋还承载着丰富的民俗记忆。“戴楸叶”因“楸”与“秋”同音,古人簪楸叶于鬓发,取迎秋之意,亦盼一秋安康;“秋社日”为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人们酬谢社神、庆贺丰收,《东京梦华录》便记有“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的热闹场景;“贴秋膘”则是因夏季炎热食欲不振,立秋后天气转凉,人们通过食用红烧肉、炖鸡、银耳、莲子等营养食物滋阴润燥、储蓄元气,为秋冬健康打基础;此外,“啃秋”“咬秋”的习俗最是生动——大大地啃一口瓜果,仿佛能“啃”去余夏暑气、“啃”退“秋老虎”,既是祛暑纳凉的巧方,更是丰收喜悦的朴素表达。

农谚有云:“立秋不算秋,天凉白露后。”“秋后一伏”“秋老虎”等说法也提醒着,此时虽已入秋,早晚渐凉,正午仍余暑未消,需留意暑气反复,但凉风已携秋意悄然潜入,“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的诗意正徐徐铺展。王维笔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明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皆是对立秋之美的礼赞——它明净澄澈,如鹤排云般壮阔;它静美深邃,似无声处听秋声,引人思绪向内心生长。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南宋刘翰“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的诗句,道尽立秋后凉风拂面的惬意;“二候白露生”,昼夜温差渐大,晨起可见草木叶片凝着晶莹露珠,空气里浮动着清润的凉;“三候寒蝉鸣”,寒蝉感阴而鸣,杨万里“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的吟唱,正是秋意渐浓的注脚。每五天一候的气候转换,让气温在渐次清凉中,完成了从夏到秋的温柔过渡。元代诗人李延兴在《立秋夜听秋声》中写道:“漠漠微云生晓阴,满庭虚籁薄霜林。有声元在无声里,听到无声思转深。”诗中描绘的秋夜,微云笼林、寂静无声,却藏着风过霜林的“沙沙”声——这“无声”恰是秋声的留白,让人在静思中更懂秋的深邃。

揽一缕秋风入怀,携一片秋叶静美,一年中最美好的浅秋,便这样款款而来。春夏的辛勤耕耘,终在秋天沉淀为累累硕果;岁月的深耕不辍,终会收获“仓廪实”的幸福。此时的我们,正如田间的稻穗——虽知秋后要归仓,仍要把每一缕阳光酿成饱满的颗粒。不必急躁,不必焦虑,用心耕耘的人,终会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收获满枝的丰盈。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