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提振措施落地 激活消费“一池春水”
“落实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发展演唱会经济、足球赛事经济”“举办‘全域全季消费潮’、‘不夜重庆’生活节、火锅美食文化节”……《重庆市提振消费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近日出台后,不少政协委员非常关注,称赞其26条举措既立足重庆特色,又紧扣消费趋势,为激活消费潜力绘制了清晰路径。同时,委员们也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对措施落地、消费升级等进一步提出了思考建议。
“《措施》最大的特点是接地气、有特色、重实效。”市政协委员、重庆朝天门餐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普认为,支持利用防空洞打造火锅店、茶馆、书店等“山城洞天”消费场景,不仅是消费空间的拓展,更是重庆文化的生动表达。他建议,推进特色消费场景建设时要注重创新消费品牌:一方面引领发展 “首发、首创、独家” 经济,丰富消费品类;另一方面鼓励品牌 “微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为消费者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针对汽车这一重庆支柱产业的消费提振,市政协委员、重庆百事达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敏认为,政策的“精准性”值得肯定,但还可进一步延伸链条。“对特定车型的补贴很有针对性,但汽车消费不只是‘买车’,更要‘用车’‘养车’‘玩车’。”杨敏建议,持续实施汽车购置补贴政策鼓励汽车消费,补贴资金规模需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同时,补贴政策的实施时间在年内不做限定,避免消费者因时间限制而匆忙购车,让其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比较和选择,从而提高消费决策的质量,也有助于汽车销售市场的长期稳定增长。
“加大激励力度,量化资金支持标准上,此次重庆拿出真金白银,最大力度促进消费换新升级。”市政协常委、重庆兴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晓平看到,《措施》明确对引进大型演艺赛事的主办单位,对首店、首发活动给予奖励,建议对标国内国际一流商业街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加强规划布局,优化街区环境,提高商业质量,强化文化特色,增强城市重点商业载体的集聚吸附效应,为首发经济、首店经济培育优质载体和平台,同时建立科学评选机制,让真正受欢迎的场景获得支持。
在川渝协同方面,市政协委员、新加坡阿朗斯投资集团主席廖洪海认为,可拓展更多“消费联动”领域,如深度挖掘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品牌IP;深度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通过举办“中国重庆国际时尚周”等活动,将重庆的美食文化、夜景文化与四川乃至国际时尚潮流相结合,提升城市的文化吸引力。
“消费的底气,终究来自‘钱袋子’和‘时间账’。”在市政协委员,万州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莉看来,真正提振消费信心应把提高全市居民收入和增加居民消费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议采取提质赋能、学用结合、多元共融等措施,做大产业发展“蓄水池”,打造产教融合“孵化器”,构筑就业帮扶“大格局”。市政协委员、重庆江北幸福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李麒麟则建议,支持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外卖骑手、直播主播等群体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同时,鼓励企业根据生产节奏灵活安排“调休+错峰”,让市民“有闲”消费。
“站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起点,重庆既需以政策创新解近渴,更要以制度变革谋长远。”委员们一致认为,《措施》的出台为重庆消费市场注入了强劲动能,接下来要在政策落实落细上下功夫,通过多方协同发力,真正激活超大城市消费的“一池春水”,助力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