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8月1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围绕科学编制我市“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言 围绕科学编制我市“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言

版面翻页
围绕科学编制我市“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言
03

围绕科学编制我市“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言

——市政协常委会会议专题议政性协商发言摘登

市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委员、重庆市委会副主委张昌红建议:

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目标体系

未来五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战略窗口期。为此,建议:

总体目标为以“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为总纲领总遵循,以“两大定位”为魂、服务国家战略为纲、重庆实践为基,通过对“六区一高地”的细化量化,强化重庆“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使命担当。

高度关注六个方面的重大方向性问题:一是加快动能转换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新突破的问题。二是一体推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中展现新作为的问题。三是深度融入和服务“双循环”,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培育竞争新优势的问题。四是缩小城乡区域收入“三大差距”,在稳步推动共同富裕上取得新成效的问题。五是统筹推进“四高”建设,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上提供新示范的问题。六是落地落实国家“五大战略”,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体现新担当的问题。

市政协常委、经济委副主任,乡村振兴(重庆)数字产业研究院董事长吴在学建议:

统筹“三大原动力”“三大新动能” 推动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议“十五五”时期规划及发展统筹做好“三大原动力”和“三大新动能”,双轮驱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挖潜提质“三大原动力”。进一步调整优化投资、消费、出口“三大原动力”,深挖潜力,以免发展趋势骤变导致失速。一是推动以“硬投资”为主向软硬兼顾、“投资于人”转变。二是推动由重视实物消费向实物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三是加快以货物出口为主向以货物出口、服务出口、产能出海并重转变。

壮大提升“三大新动能”。壮大提升科创、数智、绿色“三大新动能”,对冲“三大原动力”减弱对发展的影响。一是大力提升科创动能。二是大力提升“数智动能”。三是大力提升“绿色动能”。

创新完善激励引导机制。推动发展动力转换需要解放思想、久久为功,应完善激励引导机制,形成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一是用好考核指挥棒。二是优化激励机制。三是优化营商环境。

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周学馨建议:

优化重庆人口发展战略

“十五五”时期将是我市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和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建议: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二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三是深化健康教育综合改革,大力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健康教育体系。

注重点面结合,完善提振生育率的配套政策。一是聚焦生育链条,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二是聚焦重点群体,完善青年生育支持政策。构建青年教育就业全链条赋能体系,加大城市对青年人吸引力。三是聚焦试点探索,完善育儿友好型社会政策。

挖掘资源潜力,加快构建青年友好型城市。一是用产业留住年轻人。创造高价值就业岗位,培育“小而美”的创业生态。二是用政策温暖年轻人。形成尊重青年需求、赋能青年发展、助力青年成才的社会氛围。三是用善治吸引年轻人。构建“乐业、安居、成长、归属”的青年生态系统。

市政协委员,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炎建议: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数字产业集群

加快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是我市未来五年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为此,建议:

一是做大做强“4111”数字产业集群体系。聚力发展4个数字产品制造业,升级打造1个数字产品服务业,大力培育1个数字技术应用业,加快发展1个数字要素驱动业。

二是增强数据要素价值释放驱动力。争取国际通信出入口局落地和数据保税区、跨境可信数据空间、离岸数据中心等试点。

三是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与平台支撑能力。加力原创性数字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平台经济集聚区。

四是推进数字产业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工业数据开发利用,大力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

五是促进产业集群融通发展。健全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机制,加快建设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

六是打造融合共赢数字产业生态。深化双城经济圈、“一区两群”协作。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作用,积极创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市政协常委、经济委专职副主任,民革市委会副主委张洪铭建议:

以服务消费为抓手 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十五五”期间,亟需以服务消费为抓手,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此,建议:

提升思想认识,准确把握服务消费新趋势。一是消费总量在增长,服务消费贡献大。二是商品消费已趋饱和,服务消费快速扩张。三是服务消费是今后消费发展的主流。

坚持目标定位,正确选择服务消费新路径。一是做大商品消费规模,夯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基本盘。二是培育服务消费业态,抢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战场。

坚持守正创新,打造“最重庆”服务消费新场景。一是加强“山城符号”服务消费协同创新。二是推动“巴渝风韵”服务消费跨界融合。三是催生“新潮多元”服务消费新场景。

坚持数字赋能,营造“国际范”服务消费新生态。一是打造“服务消费大脑”。二是打造“文旅智联体”。三是健全智慧消费营商环境。

坚持品牌提升,打造“全球化”服务消费新IP。一是构建国际级顶流IP。二是建设世界级消费商圈。三是健全外宣传播矩阵。

市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主任黄明会建议:

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十五五”时期,是我市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此,建议: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是优化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构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公司”梯度培育体系。二是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科技决策机制,吸纳更多科技领军企业家进入市科技咨询委员会。三是建立企业牵头的科研项目生成机制。

强化开发区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的主阵地作用。一是以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等开发区为主阵地,主动谋划、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二是紧扣“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三是鼓励和支持园区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服务机构。

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金融支撑。一是推动国有基金机制改革。以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为试点,设立政府投资基金。二是加大基金对渝企投资力度,优化基金投资本地科技型企业奖补政策。

市政协委员、两江新区金州小学副校长刘姗姗建议:

统筹区域和城乡教育资源

“十五五”时期亟需建立与人口动态深度适配的教育资源统筹机制。为此,建议:

构建动态适配的预警调控体系。一是建立人口热力图、资源分布图、供需预警图“三图联动”机制。二是建立学校布局规划年度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规划与人口变化同频调整。

实施差异化资源配置策略。一是中心城区扩容增效破解矛盾。落实新建小区配建学校要求,推动优质学校挖潜扩容。二是主城都市区协同融合促进共享。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推动课程、课堂、教研资源共享。三是渝东北、渝东南保基固本优化利用。办好必要的“小而优”学校,提高生师比。

深化教师管理机制改革。一是建立市级编制“蓄水池”,统筹全市一定比例教师编制进行动态调配。二是完善流动激励机制,深化“区(县)管校聘”改革。三是构建“走教制”服务网络,促进优质师资共享。

优化经费保障与投入结构。一是推行动态拨款模式,推行“以常住人口为基础+流动人口权重”的财政拨款模式。二是调整投入结构,提高教师培训、课程研发等软件投入。

市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外事委主任,民建中央委员王济光建议:

打造“通道大脑” 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国家战略定位,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智能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碎片化、浅层化、孤岛化”等问题,需要在“十五五”期间通过系统谋划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重大平台,加快构建“通道大脑”。为此,建议:

深刻把握“通道大脑”战略价值,积极谋划开放性互联互通重大项目。一是筹划数智化中枢神经系统。二是推进数字通道创新示范项目。三是加快战略支点性新基建项目建设。

系统设定“通道大脑”建设路径,积极谋划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重大改革。一是构建全域数据中枢。二是打造数字孪生走廊。三是强化智能决策中枢。

聚力打造“通道大脑”应用场景,积极谋划支持数字通道建设的重大政策。一是升级场景体系。二是建设行业大模型。三是优化能力建设路线。

前瞻布局“通道大脑”未来方向,积极谋划以航运贸易区块链为引领的重大平台。一是升级基础设施。二是突破重点场景。三是优化监管服务。

市政协委员、交通开投集团副总经理程龙建议:

破解重庆超大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建议“十五五”聚焦“三个深度融合”破解交通拥堵难题:

推动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区”。在市域范围内,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形成“2小时重庆”交通圈。在主城都市区,轨道与公交、低空交通等多种方式高效衔接,实现“1小时通勤圈”全覆盖。在中心城区,强化轨道TOD高密度开发,建设集居住、商业、办公、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

推动公交与“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深度融合,建设“公交上的生活圈”。加快弥补微循环公交基础设施短板,缩短公交轨道换乘距离,实现“出轨道门即上公交车”。在社区、学校、医院、商圈等地增设微型公交站,开行微循环公交、响应公交。

推动数智技术与城市公共交通深度融合,建成数字化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系。整合城市交通算力、算法、数据资源,建立交通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公共交通行业大模型,孵化多个智能应用场景,实现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管理。

市政协常委、农业农村委主任徐世国建议:

建设高水平城乡融合高品质和美乡村

“十五五”时期,重庆建设高水平城乡融合高品质和美乡村需深化治理改革、优化动力结构、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此,建议:

聚焦圈层协同,将“都市圈”建成城乡融合和美乡村的核心载体、辐射引擎。打造中心城市能级提升的动力体系、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城乡深度融合的空间体系。

注力潜力优势,将“城郊区”建成农村人的家园、城市人的乐园。高水平重塑“有机融合、互补功能”的城乡新秩序,重点发展精品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

强化功能定位,将“渝东南、渝东北”建成绿色发展区、生态休闲区。打好“三峡牌”“民族民俗牌”,加大力度推进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补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加强市域统筹,将“区县联动”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格局。拓展城乡融合领域,深化城乡融合内涵。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互补、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深化融合改革,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更畅更自由。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制度管道,加大用地、金融等支持力度。

市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委副主任,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孟小军建议:

推动巴蜀文旅走廊能级提升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重大举措。为此,建议:

升级消费场景,开发优质客源市场。一是建设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推出一批沉浸式历史文化、科技文旅体验项目。二是拓展国内外市场,实施入境旅游促进计划。

挖掘特色文化,打造爆款文旅精品。一是加快建设川渝特色文化地标。二是推动世界级旅游线路开发。

加大品牌营销,共塑世界影响目的地。一是打造巴蜀文旅品牌,统一设计品牌标识、宣传口号,摄制宣传片,联合申报“世界旅游走廊”品牌。二是构建品牌传播体系,轮流举办“全球推介会”,发布年度十大精品线路。

培育市场主体,实施文旅产业升级。一是建强产业发展平台。二是引进、提升经营主体能级。三是深化国资文旅企业改革。

强化区域协同,提升整体效能。一是建立川渝高层级跨区域协调机构,打造跨省域文旅发展共同体。二是推进一体化发展水平。

巫溪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王芳建议:

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

“十四五”期间,重庆坚持一体推进“九治”生态治理体系建设,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美丽重庆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十五五”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建议:

全面优化污染防治,筑牢生态环境根基。一是坚持攻坚蓝天保卫,推动重点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绩效等级提升。二是坚持补齐碧水短板,优化川渝水生态环境共建共保机制。三是坚持升级净土安澜,全面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

系统深化绿色转型,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一是加快实施“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倍增”双轮驱动。二是加快构建“清洁能源+智慧调控”能源体系。三是加快打造“立体交通+数字物流”运输网络。

持续强化科技赋能,提升精准治理效能。一是强化科技增“蓝”,推动减污降碳技术成果转化。二是强化智慧护“绿”,完善“巴渝治水”数字平台建设。三是强化技术保“安”,完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库。

西部金融研究院院长陈银华建议:

推动政府资金资源“投资于人” 提升群众获得感

“十五五”时期,重庆如何推动政府资金资源“投资于人”?建议注重四个方面 :

注重投资于激发人的创新潜能。一是搭建创新场景。让财政资金资源带动数字探究实验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创新空间建设,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二是促进技能提升。深化技能人才培育模式,探索建立“技能大师数字工坊”。

注重投资于促进人的消费动能。一是推动“敢消费”。依托“山城有信”平台,搭建“消费维权一键通”数字系统。二是促进“愿消费”。开发线上选购试用、数字人导览等实景化消费体验。

注重投资于满足人的情感价值。一是加强文化浸润。在社区、园区等地嵌入“渝悦书房”“文化驿站”等文化场景。二是增进人文关怀。推广设立“心灵驿站”“情绪树洞”等情感空间,配套建设共享社交空间。

注重投资于守护人的机会公平。一是均衡教育资源。尽快落地免费学前教育,推进中小学优质课堂“上云端”。二是提升乡镇医卫水平。构建城乡医疗均质化服务机制,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渝东北、渝东南地区扩容下沉。

市政协常委、社法委主任吴康明建议: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完善发展养老事业政策机制

我市人口老龄化时间早、基数大、进程快,需要在“十五五”期间通过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不断健全发展养老事业的政策机制。为此,建议: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一是推进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城市居住区养老服务有关规定,提高新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二是提升城市养老服务质量。制定养老服务价格指导清单,建立分级补贴制度。三是加快智能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动态化、标准化数字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收集、需求响应和实时监测等功能。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政策机制。一是提高农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二是制定农村居家养老暂行规定,健全完善农村养老服务常态化监管机制。三是规范完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机制,制定农村互助养老设施标准、服务内容等相关规定。

强化智慧养老产业支撑。一是完善支持产业发展政策,建立完善智慧养老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二是做好金融领域扶持,加大对智慧养老产业的扶持力度。三是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加大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研发投入。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