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研究院经济”加速发展
日前,市经济信息委印发《重庆市发展“研究院经济”促进未来产业培育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市力争建成各类产业研究院50个以上,年均孵化培育未来产业企业20家以上,累计开展技术服务5000次以上。如何促进“研究院经济”加速发展?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市政协委员。
据了解,“研究院经济”是指打通前沿科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整个创新链条的重要载体,包括政府及国有平台、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及专业机构等建设的具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中试验证等多项功能的各类产业研究院。
“在重庆大力发展‘研究院经济’的战略机遇期,高校应主动作为,通过战略协同聚焦区域需求、平台构建形成多元载体、机制创新破除转化壁垒、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生态融入链接创新网络,全方位参与未来产业培育。”市政协常委、西南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胡昌华认为,高校应积极争取参与重庆市“50个产业研究院”建设目标,探索与政府、企业共建“研究院—中试基地—产业园”一体化创新综合体,形成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培育的完整链条。“这样不仅能有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能在服务重庆‘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中实现自身发展,成为连接知识与市场、实验室与生产线的关键枢纽,真正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胡昌华表示。
“‘研究院经济’的基础是人才。”市政协常委、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财务管理系主任王林建议,多措并举吸引全球优秀人才、顶尖人才,围绕这些高端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一键式服务,加快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同时他建议,完善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机制,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链条,构建“研—产—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强化“研究院经济”的纵向协同与横向联动,加速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研究院经济”集群。
在市政协委员、重庆三峡学院校长李敬看来,“研究院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形态,其关键在于实现科技、产业、金融、教育、人才的一体化。他提出,发展“研究院经济”需在这三大机制上着力,建立协调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产业研究院,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建设细分领域研究院,鼓励研究院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中试验证和工艺优化等;创新投入机制,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模式,设立研究院发展基金,采用“股权投资+绩效奖励”方式支持研发,允许研究院通过技术入股、孵化企业等市场化方式盈利,形成“自我造血”机制;优化人才机制,实施“双聘制”“旋转门”机制,允许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到研究院兼职,将成果转化效益、企业服务数量等纳入职称评审指标,并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科技经纪人”,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往往需要“资金先行”。市政协委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分行行长李国炉聚焦加大金融支持,建议金融机构的授信思维和方式从“看担保、看抵押、看财务报表”转向“看能力、看需求、看潜力”,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企业倾斜,做到贷早、贷小,提供适配度高、全周期的金融服务。同时,按照产业链沿链服务的思路,研发全链条、全流程、全时段的产品线,创新“贷款+外部直投”“贷款+认股权”等投贷联动模式,搭建“股贷债投保”“融资+融智”综合服务平台,以金融活水“链”动“研究院经济”发展。 (记者 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