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8月2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向北方》里的初心印记 山那边 路那头 处暑茶事 白杨:戏里戏外皆家国

版面翻页
视野
04

白杨:戏里戏外皆家国

□ 作者 别雪

话剧《屈原》剧照,白杨饰南后郑袖。作者供图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当抗战烽火燃遍华夏大地,在重庆这座英雄之城,无数文艺工作者用笔墨丹青书写民族精神,以音画诗剧传递时代强音,他们将人生与艺术熔铸于家国命运,让民族精神火炬越燃越旺。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联合重庆历史名人馆推出“抗战中的重庆文艺名人”专栏,循着历史的足迹,解码老一辈文艺家的精神密码,让跨越时空的文艺之光,继续照亮新时代的奋进之路。

白杨(1920—1996),原名杨成芳,祖籍湖南汨罗,生于北京。著名电影、话剧表演艺术家。一生扮演过20多个银幕角色,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了50多个人物形象,代表作有电影《中华儿女》《一江春水向东流》《祝福》,话剧《屈原》《雷雨》《万世师表》等。

11岁时,白杨就到一家演员养成所学习表演,不久后加入剧团开始出演话剧。16岁时,她主演电影《十字街头》,饰演勇于追求真爱的知识青年杨芝瑛,成为全国知名演员。

1937年10月,白杨随上海影人剧团来到重庆。上海影人剧团是抗战爆发后第一个来川宣传抗日救亡的演剧团体,先后在重庆、成都演出《卢沟桥之战》《流民三千万》等抗战戏,受到成渝观众的热烈欢迎。每当台上喊出“我们为全民族而战”时,台下观众掌声雷动,齐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来应和。这是成渝观众首次接触话剧,话剧这一新形式点燃了民众的抗战斗志。

上海影人剧团的演出一直很卖座,剧团成员把所得收入大部分捐给前方抗日将士,白杨等演员则住着简陋房屋,吃着粗茶淡饭,连每月20块钱生活费也难以领到手。更严峻的是,剧团经常受到军阀的干扰,还有金钱的诱惑。剧团成员成分复杂,在诱惑和挑拨下,一些人离开了剧团。但白杨等真正爱国、愿为抗战献身的演员不为金钱所诱,始终坚守在大后方宣传抗战。

抗战期间,白杨在大后方先后出演了《全民总动员》《屈原》《法西斯细菌》《雷雨》《日出》《天国春秋》《复活》《家》《万世师表》等一大批优秀话剧。1938年10月,重庆第一届戏剧节的压轴剧目《全民总动员》,讲述粉碎日本间谍勾结内奸破坏抗战的阴谋,最终将间谍和内奸抓获的故事,体现了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氛围。该剧演出盛况空前,历时8年的大后方抗战戏剧运动由此正式拉开帷幕。1942年上演的《屈原》,如一道闪电划过黑夜,将大后方抗战戏剧运动推向高潮。这些话剧宣传抗战,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在这些话剧中扮演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角色,白杨的表演艺术水平不断提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因此被誉为当时中国话剧界“四大名旦”之一。

白杨不仅活跃在话剧舞台上,还参演了许多优秀影片。在重庆,白杨进入中央电影摄影场,先后主演了《中华儿女》《长空万里》《青年中国》等宣传抗战的影片。她在这些影片中成功塑造了不同的女性角色,表演风格也逐渐由雕琢感较强的戏剧表演向贴近人物的生活化表演转变。《中华儿女》讲述一位游击队女战士扮作乡下姑娘,引开敌人哨兵,让游击队员顺利通过敌人关卡,完成破坏敌人交通线任务的故事;《长空万里》塑造了一群逐步走向抗战前线、献身航空战线的爱国青年;《青年中国》表现的是战地服务队队员与当地村民同心抗战的场景。

抗战胜利后,白杨回到上海,在昆仑影业公司先后主演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进步影片。

1946年,白杨主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映,创造了当时影片上座率最高纪录。她在影片中扮演的素芬,是那个时代非常典型的、柔顺坚韧的东方妇女形象:作为妻子,深爱丈夫,全心全意支持丈夫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作为媳妇,尽心尽力孝顺公婆,任劳任怨地支撑起整个家庭;作为母亲,为了孩子不挨饿受冻,到孤儿院做工,到有钱人家帮佣。在影片中,白杨通过生活细节来展现人物细腻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出真切、朴实的素芬。《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白杨表演趋于成熟的标志,在中国电影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95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一江春水向东流》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优秀影片奖”。

新中国成立后,白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深入工厂、农村,感受新时代的生活气息,主动向劳动人民学习。她先后在《团结起来到明天》《为了和平》《祝福》《冬梅》等影片中,塑造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妇女形象。

白杨在《祝福》中饰演的祥林嫂,达到了她演艺创作的巅峰。为了在银幕上再现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白杨多次到鲁迅故乡体验生活,学采茶、挖笋、砍柴等。白杨在影片中对祥林嫂的形象塑造取得了巨大成功,细致入微地表现祥林嫂的心情和精神状态的变化,深深打动了观众,引起观众的深切同情和强烈共鸣。1957年,白杨作为中国电影代表团成员之一,出席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她主演的影片《祝福》在该电影节上获得特别奖。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白杨逐渐形成了质朴、优美、自然、含蓄的表演风格。她总结自己的表演经验,著成表演艺术专著《电影表演技艺漫笔》《电影表演探索》。1995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白杨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女演员奖”。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之际,白杨被评为“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之一。

录入:沈思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