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达海 物畅其行
市政协开展专题协商献策现代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建设
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视察时,赋予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重庆如何通过优化流通体系,强化内陆开放枢纽功能?今年,市政协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组织专家学者、政协委员深入物流园区、交通枢纽、铁路货场等地开展调研,并于8月27日组织召开专题协商会,邀请政协委员与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为推动重庆现代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建设聚共识、谋良策。
补短板强基础
在全市打造“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的“版图”上,万州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基础厚实,辐射带动力强,被赋予全市重要城市副中心的战略定位。
“近年来,万州加快建设‘四枢纽两口岸一中心’成效显著,但在发挥交通物流枢纽作用、助力全市开放合作大局上,还存在短板。”彭志辉委员建议,推动达万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尽早开工;将万州至黔江铁路、万州至安康铁路纳入“十五五”铁路发展规划等国家层面规划,加快补齐渝东北地区铁路货运短板。
聚焦关键节点,刘安兵委员表示,江津需强化集疏运路网建设,推动川黔铁路重庆至贵阳段扩能改造为双线160km/h铁路,并规划小南垭—珞璜港铁路专用线,提升水铁联运效率。文良印委员认为,永川需加速构建中缅国际大通道,加快渝宜铁路永川至泸州段建设,推动“铁路进港入园”,强化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的无缝接驳。
强软件优服务
“除了补短板强基础,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还需以‘软’实力赋能‘硬’支撑。”叶伟明委员建议,创新服务模式,加快重点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引入,建立铁路、港口、航运协同调度平台,推行“班轮优先靠泊、班列优先装运”联动机制,实现铁水联运无缝衔接。
来自重庆交通大学的专家教授葛显龙与市政协常委黄杰则强调数字化与智慧化的关键作用。葛显龙提出,打造数字新基建、构建数智标准体系、形成智慧生态系统“三步走”战略。黄杰聚焦“渝车出海”服务能力提升,建议运用北斗、AI技术开发智慧联运场景,贯通通关物流数据主干链;开发在途海关监管系统,并结合人工监管,形成监管闭环。
周媛委员立足自身岗位,从法律角度提出制定多式联运示范合同文本、建立企业“白名单”备案制度、出台金融激励政策,构建“契约赋权+信用背书+政策保障”的多式联运提单融资支撑体系,强化提单融资功能。
此外,市政协常委王林特别关注通道的生物安全问题。他建议,建立“全链条闭环防控体系”,推行“人货分离监管+全流程溯源”,并强化冷链“源头管控+过程监测+终端追溯”全链条管理,建立“西部陆海新通道生物安全预警系统”。
一体化畅联通
重庆枢纽通道联运效能日益显著,但委员们发现多向通道系统整合仍面临堵点。如何构建一体布局、统筹衔接的多式联运网络?
沈小俊委员提出,整合智慧物流平台,构建“通道大脑”数据中枢,利用区块链实现跨境数据互认与智能调度,推广“铁海联运一码通”,实现全流程数字化。
对于跨组织协同难题,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代应建议,构建“运价+流程+管理”协同机制,推进“一单制”物权化改革,搭建并联审批平台,实现超限设备多部门联审、危化品资质“一次备案、全域互认”。黄浦委员则呼吁,打造效率型、生态型、创新型、专业型、智慧型“五型”综保区,促进枢纽与产业高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