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8月2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中国解法 图片 徐悲鸿:笔底家国  艺魂永铸 访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 双城生活

版面翻页
视野
03

徐悲鸿:笔底家国 艺魂永铸

徐悲鸿头像

徐悲鸿画室位于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石家花园。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奠基者、杰出画家与美术教育家。留学法国研习西画,归国后深耕美术教育,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以笔墨丹青书写家国情怀,以艺术革新推动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寓居江北盘溪。面对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现实,徐悲鸿以笔为戈,淋漓尽致地发挥“笔杆抗战先锋”“反侵略尖兵”的作用。他曾说:“战士为国不怕牺牲,我徐悲鸿只能用自己的画笔去战斗了。”

面对日寇的侵略,徐悲鸿拿起画笔,创作了大量宣传和讴歌抗战军民的美术作品。1938年创作的《巴人汲水图》,是他思想境界、艺术主张集大成之作。作品塑造了“舀水”“让路”“登高”三组人物,反映外敌入侵、国运危殆之时,百姓虽生存艰难,但坚韧不屈、抗争到底、终迎胜利的决心和信心。1940年的《愚公移山》,歌颂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鼓舞抗战最艰苦阶段的中国人民。1942年的《哀鸣思战斗》,通过马的昂扬不屈,激励国民不畏失败,继续战斗;同年创作的《六骏图》中的马,气势威猛、体魄健硕,象征中国的抗战精神。1943年创作的《会师东京》,题款“略抒积愤,虽未免言之过早,且喜其终须实现也”,表达抗争必胜、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的信心……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坚贞不屈,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征给人以震撼。

除以作品鼓舞人民外,徐悲鸿还辗转海内外举办义卖募捐画展,多次将售画所得悉数捐给祖国,支援抗战。1938年至1942年,他携作品赴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等地,向海外侨胞宣传抗日,并将卖画所得的近10万美元全部捐献给祖国;1939年他在新加坡举行筹赈画展,郁达夫曾著文报道:徐悲鸿“举办赈灾救亡义卖画展共得叻币一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元九角五分,由星华筹赈会汇交广西,作为第五路军抗日阵亡将士遗孤抚养之用……”;1942年回国后,他又在昆明举办劳军画展,将收入全部用于慰问前线将士。徐悲鸿把大笔钱财捐赠给祖国,自己却过得十分俭朴,“尽其所能,贡献国家,尽国民一分子之义务”的赤子之心,令人动容。

面对中国国画界守旧僵化的局面,1920年6月,徐悲鸿发表了《中国画改良论》一文,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1948年4月,他在《益世报》发表《复兴中国艺术运动》,进一步表达自己变革中国美术、复兴民族艺术的意愿。在这期间,他还发表了《对中国近代艺术的意见》《中国新艺术之展望》《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文章,详细阐述自己对当时中国艺术的看法。

徐悲鸿不仅发表文章呼吁艺术革新,还在教学实践中推行他的革新主张。1946年,徐悲鸿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随即推行教学改革,要求学习“国画、西画、雕塑、图案(的学生)在第一二年共同修习素描”,就是要将西方精湛的写实技巧融入中国美术。次年10月,徐悲鸿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指出“新中国画至少人物必具神情,山水须辨地域,而宗派门户,则在其次也。所谓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者,理宜如是也”,“故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徐悲鸿毕生主张现实主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基础的“写实主义绘画教学体系”,被誉为“中国画的革新者”“写实主义美术的倡导者”。

徐悲鸿始终以“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画出来留给后人”为信念。20世纪30年代初,他以《田横五百士》《九方皋》等巨作借古喻今,传递爱国情怀;1937年除夕,遇嘉陵江畔拾荒老妇,连夜绘就《巴之贫妇》,记录底层苦难;新中国成立后,他把创作的目光投向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劳动模范画像、赴水利工程工地速写,用画笔聚焦建设者,让艺术扎根人民。他笔下的马“不戴缰辔、奔放不羁”,更成为近现代中国画的精神象征。

徐悲鸿一生留下进步的艺术思想、完整的教育体系与无数经典之作,为中国美术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重庆历史名人馆 文/图)

录入:沈思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