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8月2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中国解法 图片 徐悲鸿:笔底家国  艺魂永铸 访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 双城生活

版面翻页
视野
03

双城生活

□ 作者 杨力

今年夏天回到重庆北碚老家,站在老屋的窗前,望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崭新的北碚城让我心头泛起阵阵感慨。

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夏天,我因工厂改制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岗位。独自蹲在嘉陵江边的我,望着打旋东去的江水,心里和这江水一样迷茫——妻子在纺织厂做活,工资微薄;女儿刚上初中,学费、生活费像座小山,压得人喘不过气。那时的成都,于我不过地图上一个遥远的地名,与我的生活毫无交集。

转机出现在2003年。老同事捎来消息:成都新建的开发区招工。我咬咬牙,踏上了西行的绿皮火车。这是我第一次到成都——宽阔的街道、整齐的绿化带、拔地而起的厂房,让我看花了眼。很快,我在一家电子厂找到了工作,月薪八百块,周末加班还能多赚些。从此,我开始了“双城记”:周一到周五在成都做工,周末坐长途汽车回重庆看家人。

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5年。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家里换上了彩电,装上了固定电话;女儿考上了重点高中,妻子的眉头也舒展开了。可我总觉得自己像片浮萍,飘在两座城市之间,找不到根。

变化是从成渝动车开通开始的。曾经4小时的漫漫长路,缩短到了两小时。车厢里不再只有扛着蛇皮袋的务工者,多了穿西装的商务人士、背相机的游客、带着孩子出游的家庭。我也跳槽去了物流公司,负责成渝线上的货物调度。老板拍着我肩膀笑说:“现在你可成了双城经济的纽带!”那一刻我才惊觉,自己早已不是单纯为生计奔波,竟在不经意间融入了时代的浪潮。

2015年,女儿考上了成都的大学。她用兼职赚的钱给我新买了手机,手把手教我视频通话。第一次通过那块小屏幕,我同时看见了重庆的妻子和成都的女儿——两座城市的距离,在科技的温度里忽然近了许多。后来,妻子不再留守重庆,我们在成都租了房子,她找了份超市的工作。周末女儿回来,一家人就逛宽窄巷子、吃串串香。

去年,我带妻子回北碚老家。社区主任上门征求意见:老城区要改造了。邻居们围坐在院坝里,凑着看规划图,争着提建议——老王头说要建个小花园,李大妈提议加健身器材,连平时少言的张叔都翻出老照片,说“这儿该留棵老黄葛树”。我忽然明白,我们不仅在讨论老房改造,更是在亲手规划自己的生活,对未来有了话语权,也有了期待。

最触动我的是今年春节。女儿留在成都高新区工作,除夕不能回北碚老家。我和妻子决定去成都过年。高铁上,满是往返两城的人,脸上没有我当年的迷茫疲惫,只有轻松与从容。到了预定的餐厅,饭桌上,女儿给我们看她参与开发的项目——一款连接成渝商贸的软件。“爸,你当年在两城间奔波,我们现在用数字技术把两座城‘连’起来了。”那一刻,我百感交集。从被迫为生计奔波,到主动选择双城生活;从物质匮乏的焦虑,到精神充实的从容;从被时代浪潮推着走,到成为参与者、塑造者。如今的成渝双城,早已不是地理概念上的“两城”,而是血脉相连的“共同体”——互补共生,彼此成就。

双城之间,写满的是普通人的生活轨迹,更是这个时代最温暖的注脚。

录入:沈思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