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带你了解“基孔肯雅热”
【专家简介】罗阳 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
近期,我国南方地区暴发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广泛关注。基孔肯雅热是啥病?重庆是否存在传播风险?又该怎么防治?近日,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罗阳围绕基孔肯雅热的诊断与治疗展开科普。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罗阳介绍,该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的疫情中被分离鉴定,最初被误认为登革热,后经血清学和病毒学研究确认是独立病原体,因其独特的关节症状与传播特点而被单独命名。“‘人—蚊—人’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链。”罗阳说,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媒介,病毒在蚊体内复制后,通过叮咬将病毒传给人类。少数情况下可通过母婴传播(分娩时)或血液制品传播,但极为罕见。
罗阳介绍,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以“突发高热+剧烈关节痛”为核心,感染后2至4天突然发病,体温可达39至40℃,持续1至7天;关节痛多累及手、足、膝等大关节,呈对称性、游走性,伴关节肿胀,患者常因疼痛难以活动(“断骨热”特征);还可出现皮疹(躯干、四肢的斑丘疹)、头痛、肌肉痛、乏力等。基孔肯雅热重症高危人群包括65岁以上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及新生儿。
重庆是否存在传播风险
重庆存在基孔肯雅热传播的潜在风险,因重庆夏季高温多雨,适宜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传播媒介)孳生,且人口流动频繁,可能输入病例。
“但目前重庆尚未有本地传播病例报告,风险相对较低。”罗阳提醒,暑期旅行者需重点防范蚊媒传播风险,尤其是前往非洲、东南亚、南美等疫区的人群。出发前最好查询目的地疫情,避免前往暴发区域;备好长袖透气衣裤、蚊帐,以及含20%至30%避蚊胺的高倍驱蚊剂,户外每2至3小时补涂1次;住宿选择有纱窗、空调的房间,睡前检查蚊帐是否密闭。旅途中若出现高热、关节痛,需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便于早期诊断;回国后14天内若出现类似症状,立即就诊并报告行程。此外,避免在清晨、傍晚等蚊虫活跃时段前往草丛、积水区;穿浅色衣物(蚊虫对深色更敏感);行李箱中备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但不可自行用药掩盖症状,延误诊治。
基孔肯雅热的初步判断
普通人应如何快速区别基孔肯雅热与流感、登革热、类风湿关节炎呢?罗阳介绍,与流感相比,基孔肯雅热呼吸道症状少见,关节痛更剧烈且持续时间长;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以关节症状为主,极少出血,而登革热有出血倾向;与类风湿关节炎相比,基孔肯雅热急性起病,发热明显,病毒检测可阳性。
是否有居家监测方法?罗阳说,可以先评估风险:若近期去过疫区、被蚊虫叮咬,且出现38.5℃以上的高热并伴有关节痛或肌肉痛,应优先就医排查,尤其老人、有基础病者等高危人群不可拖延。居家监测适用于症状轻微、无高危因素者,方法包括:每日记录体温(至少4次),观察是否持续超过3天的高热不退,关注关节痛是否加重到影响行走,有无皮疹、牙龈出血、尿色加深,以及嗜睡、烦躁等意识变化的情况。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罗阳提醒,个人层面需做好防蚊措施:穿长袖衣裤,在暴露部位涂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的驱蚊剂(浓度成人不超过30%);室内使用蚊帐、纱窗,定期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喷洒角落。社区层面定期开展翻盆倒罐、疏通下水道等蚊虫孳生地清理,对积水区域投放对应药物;若疫情暴发,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成蚊灭杀,降低蚊虫密度。同时,医疗机构需及时上报病例,对患者采取防蚊隔离(发病后1周内,避免蚊虫叮咬),防止病毒通过蚊虫扩散。
(记者 程颖)
链接
1、居民日常防蚊有哪些低成本方法?哪些“民间偏方”不可信?
低成本防蚊方法包括:用纱门、纱窗阻断蚊虫进入,夜间睡觉挂蚊帐;将白醋与水按1:1混合,装入喷瓶喷洒门窗、角落(蚊虫不喜酸味);将薄荷、艾草等驱蚊植物放在阳台或窗台;及时清理家中积水,减少蚊虫产卵。防蚊首选蚊帐、纱窗等物理屏障和正规驱蚊剂,偏方不可替代科学防护。
不可信的民间偏方:用维生素B1泡水涂抹皮肤(无科学证据证明驱蚊效果,且可能刺激皮肤);燃烧艾草驱蚊(烟雾可能引发呼吸道不适,尤其对老人、儿童);用啤酒或糖水诱杀(仅能吸引部分蚊虫,效果有限,且可能滋生其他昆虫)。
2、市面上的驱蚊产品中,哪种成分对传播基孔肯雅热的蚊子驱避效果最好?
传播基孔肯雅热的主要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针对这两种蚊子,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埃卡瑞丁和柠檬桉叶油(PMD)是驱避效果较优的成分。其中,避蚊胺(浓度10%至30%)是国际公认的高效驱蚊成分,对伊蚊的驱避时长可达4至6小时,尤其适合高风险环境。
浓度20%左右的派卡瑞丁安全性较高,驱避效果与避蚊胺接近,且对皮肤刺激性小,适合儿童和孕妇使用。
柠檬桉叶油作为天然成分,驱避时长约2至3小时,适合对化学成分敏感者,但需注意部分人可能过敏。
选择时需关注产品标注的“针对伊蚊有效”,并根据活动时长补涂;户外高风险场景优先选择避蚊胺或派卡瑞丁类产品,确保持续防护。
3、喷了杀虫剂多久后才能开窗通风?对小孩、宠物有影响吗?
日常用的杀虫剂多为拟除虫菊酯类(如氯菊酯、烯丙菊酯),这类药剂挥发性较强,通常喷洒后1至2小时即可开窗通风,待室内异味消散后再让小孩和宠物进入。若为室外大面积滞留喷洒(药剂持效期较长),通风时间可延长至3小时,避免残留药剂通过空气进入室内。
对小孩和宠物的影响需分情况:正规剂量喷洒时,残留药剂浓度较低,对健康影响有限。但婴幼儿和宠物(尤其是猫)对菊酯类较敏感,需避免直接接触刚喷洒后的地面、植被;若不慎接触,及时用清水清洗接触部位。建议喷洒后暂时将宠物转移至其他环境,待通风完毕、地面干燥后再带回;同时教育小孩不要捡拾喷洒区域的物品或触摸花草,降低接触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