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政协协商深度嵌入基层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将政协协商向基层一线延伸,既是推动政协协商创新发展、增强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也是人民政协发挥“四个凝聚”作用,解决基层群众所急所想所盼的重要举措。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治理的深度嵌入,重点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打造多元协商平台,明确规范协商程序,保障协商成果转化,以提升基层协商的实际成效,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人民政协工作要在党委领导下推进基层有序议事和有效治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群众利益诉求日益多元、权利意识持续增强、表达意愿显著提升。为有效回应这一新形势,一方面,必须依托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发挥其强大的动员力与号召力,为政协工作深入基层、广泛联系群众、精准汇集民意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资源支撑和协调网络。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和政府需强化与地方政协的协同联动。借助地方政协代表性广、联系面宽的优势,将政协汇集的民意诉求有效转化为治理决策。具体而言,可探索建立主动联系群众与群众参与治理的双向互动机制,着力提升基层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度,确保群众的合理诉求顺畅纳入政策议程,从而切实提高基层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水平。
二要打造多元协商平台。人民政协作为党委政府联系社会的制度性纽带,能够有效促进政府与基层社会的双向沟通,引导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协商。首先,要加强基层协商平台建设。广泛依托政协委员之家、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小区物业公司等议事场所,搭建固定或流动协商议事平台,建立协商议事会,增强基层协商的开放度、覆盖面。其次,推动委员下沉联系群众制度。一方面,让政协委员走进群众,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所困;另一方面,让群众走进政协,建立定期接待走访、收集社情民意和办理反馈等工作制度,真实反映民生关切问题,实现委员服务群众“零距离”。再次,信息技术时代,基于数字技术之上的“网络议政、远程协商”越来越成为政协协商工作的新常态。强化数字赋能,通过构建面向群众、面向企业,听民声、汇民智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积极搭建“数字政协云”“网上议事厅”“委员随手拍”等协商平台,让每一位政协委员、界别群众都能通过“端对端”“键对键”“屏对屏”等途径参与到协商中来,实现各类协商活动实时展示、及时汇集、直观感知和智能化分析,以数字化拓展协商的深度与广度,提质增效。
三要规范协商程序。基层协商工作既要推动党委政府方针政策落地生根,也要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诉求,着力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凝聚共识。为此,必须完善制度机制,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首先要精准选题,聚焦“协商什么”。坚持选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依托协商平台搭建、民情动态采集、委员联系群众等渠道广泛征集议题,确保协商内容紧扣民生、反映民意。其次要拓宽参与,明确“谁来协商”。扩大协商主体覆盖面,广泛吸纳议题利益相关方、职能部门代表及其他人员,使协商过程既能汇聚多元视角,又能充分表达群众诉求,实现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与代表性。再次要优化流程,规范“如何协商”。严格遵循协商前充分调研、协商中有序表达、协商后督促落实的协商议事流程,保障协商规范有序、成效可期。
四要保障协商成果落实。基层协商成果的落地生效是衡量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指标,也是推动协商民主机制与基层治理有效衔接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构建协商成果转化落实闭环机制。即在深度协商互动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性后,通过回访、视察、调研、座谈等方法对协商成果的办理落实进行跟踪问效,定期调查问题解决满意度,保证协商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形成过程与结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其次,健全协商式监督机制,以多元监督合力推动协商成果高质量转化。协商式监督,即基层群众围绕涉及自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解决落实情况,以及基层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履职情况,通过提出意见建议、参与督办会议、现场民主问政等方式实施的监督形式。其重点聚焦治理事项落实,强调通过群众与治理主体间的对话协商、沟通交流,推动问题及时有效解决。
一方面,要健全机制保障。着力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地方政协搭台、政协委员和基层群众为主体、相关职能部门及责任单位代表共同参与的协商式监督机制,切实提升基层政策执行力。另一方面,要推动重心下沉。顺应基层网格化治理趋势,推动监督阵地前移、力量下沉。通过完善协商公开机制,让群众及时掌握工作进度与治理动态,有效激发其参与治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的制度效能与内生动力。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主任、教授;本文系2025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