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协商激发“乘数效应”
——长寿区政协打造“渝事好商量”基层小微协商平台记略
8月26日,长寿区凤城街道梅村社区院坝里,社区居民吕菊英向市政协“凝心聚力巴渝行”采访团讲述着前不久开展的一场“渝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我们当时提了很多建议,解决了不少困扰已久的问题,我们对协商结果很满意。”
随着采访团的深入探寻,记者逐渐清晰地了解到长寿区政协积极打造“渝事好商量”基层小微协商平台的“乘数效应”,以及以“小平台”撬动“大发展”的优势。
“小切口”推动“大提升”
梅村社区主要为上世纪70至90年代建成的老旧居民区,居住着2000多名群众。今年3月,长寿区政协委员、凤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但文胜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年久失修、社区健身器材和休闲座椅老旧破损、辖区内路灯线路老化,给居民们带来不便和困扰。
于是,但文胜及时向长寿区政协提出协商建议。该区政协随即组织10余名政协委员入户走访调研,将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梳理成问题清单,并会同区住房城乡建委进行多次沟通、协商,初步确定了改造规模和范围。7月16日,在前期调研和沟通基础上,区政协委员、基层干部群众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协商。
当天的协商会达成了一致意见:将梅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搬迁至原凤三小,实施社区厕所升级改造,对社区范围内树木进行修整排危,维修健身器材和休闲座椅并因地制宜新添置一批,将辖区内路灯更换为太阳能路灯等。改造项目计划于2026年12月全面完工。
“小切口”解决“大关切”。长寿区政协坚持以群众视野精选贴合基层的议题,采取“政协协商+基层治理”模式,在基层治理中寻良方、解难题、聚共识。除了梅村社区居住环境品质提升,区政协还聚焦邻封镇汪塔村4组至双龙镇红岩村3组镇级联网公路修建、渡舟街道堰桥村农业灌溉主管网建设等议题进行协商,受到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街镇部门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纷纷赞许。
“小空间”搭建“大舞台”
采访团在长寿区凯谊·世纪广场的一家饮品店看到,几名店员忙得停不下来。“多亏了区政协开展的‘楼宇协商’,帮我们降低了三分之一电费成本。”该门店负责人郑伟感激地说道。
郑伟所说的“楼宇协商”,是长寿区政协在迭代升级“渝事好商量”过程中,向基层延伸的子品牌。“楼宇协商·邻聚里”幸福广场点就位于凯谊·世纪广场,长寿区政协委员、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朱渝是该站点的委员。今年4月,不少商户向她反映分时电价政策带来的困扰:今年初,我市对工商业用户执行分时电价政策,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营业时间与尖峰时段高度重合,导致电费成本骤增。
了解到群众心声后,委员们迅速行动,联合区工商联、区经济信息委、供电公司等单位开展调研,谭静波、张冰委员还撰写了社情民意信息进行呼吁。与此同时,长寿区政协邀请商户代表、供电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政协委员开展协商,最终达成共识:优先实施过渡政策,暂缓执行分时电价,为商场商户节省140余万元。
“小空间”搭建民主“大舞台”。近年来,长寿区政协在核心商务区、居民聚集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建成投用4个“楼宇协商”点,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惠企政策落地、城市道路拥堵等,开展各类协商议事和公益服务1200余场次,解决问题800余个,惠及群众10余万人。
“微协商”释放“大效能”
2021年以来,长寿区政协积极打造“渝事好商量”基层小微协商平台,将该区285名委员下沉至8个街镇联络组,由区政协主席班子成员分别牵头8个专委会一一对应联系指导,为全区委员有序参与“渝事好商量”协商活动提供平台载体,打通了基层协商“最后一公里”。
在不断探索中,长寿区政协打造了1个区级协商议政厅;在8个街镇联络组分别设立协商议政室,作为街镇协商议政活动主阵地;成立“翰墨丹青”“渝阅寿乡”等委员工作室,搭建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平台;在19个街镇的村(社区)打造N个“黄葛树下好商量”站和“楼宇协商”点,构建起“厅—室—站点”立体化协商格局。截至今年8月,该区累计开展“渝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39场,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98个,惠及群众50余万人。
与此同时,该区政协还策划开展“渝事好商量”长寿特色元素征集、创作主题MV《遇事好商量》、推广《渝事好商量》坝坝舞等一系列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政协协商民主走进基层群众,广泛倡导协商精神,培育弘扬协商文化。
“我们将不断优化运行机制、拓展影响范围、深化治理效能,让政协协商的独特优势在基层激发治理活力。”长寿区政协相关负责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