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读懂中国经济转型的密码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自此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理念。《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一书,系统阐述了这一理念的理论基础、发展脉络、核心要素与战略方向,突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数实融合、绿色生产力等多重要素的协同作用,并辅以丰富案例,为读者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把握其带来的机遇与变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梳理了新质生产力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理论演进,表明这一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创新,也是对新时代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科技创新被视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航标。书中指出,技术突破持续为产业带来新机遇,尤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跨学科、跨领域、跨阶段的融合特征日益显著。以汽车产业为例,电化学、微电子、无线通信等多领域技术的集成,推动动力电池和智能驾驶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阵地。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正通过全局性乘数效应激发经济活力。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正从消费端向产业端深度拓展,亟需加强产业链协同与政策支持。人工智能被喻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头雁”,其与各行各业的融合不断深化。正如近期备受关注的DeepSeek等创新实践,正在重塑产业生态格局。
然而,科技创新只有融入产业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书中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指出,日本和欧洲虽在技术研发方面起步较早,却未能实现与产业体系的高效结合,以致逐渐失去先发优势。反观中国,通过整合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资源与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培育力、创新资源为配置、执行力为抓手的产业三角战略,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未来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以实促创、以创强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路径,成为中国在全球经济变局中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
金融在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也具有战略意义。该书强调,要通过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金融对资源的配置功能,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良性循环,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持续动力。
新质生产力还体现出鲜明的绿色导向。它致力于摆脱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产方式。与此同时,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生产关系也需相应调整,包括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和资本流动机制。尤其要注重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管理民主化、自治化和员工参与决策,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本书可以看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更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推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系统性变革,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与各国携手迎接更加繁荣、绿色、包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