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2支社区阳光基金惠及43万余人次
市慈善联合总会召开2025年社区阳光基金推进会
9月4日,市慈善联合总会召开2025年社区阳光基金推进会,总结社区阳光基金发展经验,部署下一阶段工作,推动社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新增设249支社区阳光基金
市慈善联合总会监事长杨洪梅在会上作市慈善联合总会2024年社区阳光基金总结报告。报告指出,2024年以来,市慈善联合总会新增设渝中区南纪门街道、永川区五间镇合兴村等249支社区阳光基金,共设立和指导582支社区阳光基金,有14个区县慈善会签约合作。
“2024年以来,社区阳光基金共募集款物3300余万元,支出2100余万元,用于开展社区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和慈善公益项目,累计受益人数达43万余人次,在扶弱济困、助力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杨洪梅介绍,在困难群众帮扶方面,各社区阳光基金围绕“一老一小”“一困一残”开展节日慰问、长者食堂、儿童性教育、灵活就业等项目,提供物资支持与专业服务,切实解决社区实际问题,惠及约10万人次;在推进社区微治理方面,实施老旧小区水电气改造、休闲场地升级、老年食堂建设等公共设施改善项目,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在丰富社区文化方面,全年支持开展社区公益文化节、体育赛事、传统节庆等百余场公益活动,在增强居民凝聚力、促进邻里互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加强社区慈善人才培训方面,通过慈善课堂、研学交流等形式,助力社工、志愿者等提升能力建设,全年培训超5000人次,为社区公益项目开展提供了支撑,为社区慈善发展提供了持续动能;在打造社区慈善品牌方面,培育“心愿口袋”“一角咖啡”等具有社区特色的品牌项目,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
2024年以来,市慈善联合总会以区县慈善会为主要依托,持续推进社区阳光基金县域化发展。通过多方联动社会资源,向企事业单位募集资金,拓展“互联网+社区慈善”、“商业+公益”、社区产业扶持、闲置场地租赁与资源置换等自我造血渠道,全年累计募集款物约3300万元,增强了自主运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社区公益事业提供了稳定支撑。
社区慈善从“输血”向“造血”升级
会上,市慈善联合总会为50个2024年度社区阳光基金先进集体、20位先进个人获得者颁发证书。随后,永川区慈善总会、九龙坡区九龙街道、两江新区天宫殿街道、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相关负责人相继就推动社区阳光基金发展的经验作了分享。各地在推动社区阳光基金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新路径,推动社区慈善从“输血”向“造血”升级。
“自2019年以来,我们共设立了31支社区阳光基金,累计募集资金287.82万元,开展了130余场次公益活动,受益人数达到3.2万余人次,其中直接救助困难群众3267人。”永川区慈善总会执行会长唐元华介绍,该会通过“帮扶、护航、关爱、浸润、强基”五大行动的系统推进,社区阳光基金在助困、助学、助老、社区建设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为探索社区慈善新路,两江新区天宫殿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林介绍,该街道于2021年6月发起成立社区阳光基金,并通过建体系、明机制,筑牢了慈善发展根基。同时,该街道迭代升级“心愿口袋”品牌,重点培育12个社区小微项目以强化基金造血功能,通过实施“志趣成长营”计划,累计培训社工1300余人次、志愿者2000余人,成功孵化101家本土社会组织等。
2023年,九龙坡区九龙街道创设了社区阳光基金——“龙基金”,同步构建“1+11”慈善基金体系,即1个街道主基金和11个社区微基金。九龙坡区九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李陶介绍,该街道开发“龙基金智治系统”和公益小程序,打通“141”基层治理平台,形成“需求发现—平台处置—基金执行—群众参与”闭环;构建爱心商家消费捐、慈善项目合作等13条筹资渠道,累计募集可用资金1093万元;联动腾讯基金会等头部资源,以“九龙社工”为专业支撑,实施75个惠民项目,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
“小社区也有大作为,微公益可成就大幸福。”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党委副书记刘欢介绍,该社区于2022年成立社区公益基金,积极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为公益基金的运作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通过挖掘社区内具有商业价值的资源,创新开发社区杂志、IP帆布袋等特色文创产品,将部分收益注入公益基金,形成良性循环。如今,该基金已支持开展10余个公益项目,受益居民5000余人。
持续探索基层“善”治新途径
在南岸区弹子石小学卫国路校区的“阳光心愿屋”,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比赛获奖等方式获得积分,在这里用累计积分换取图书、保温杯、羽毛球拍等学习和体育用品或是游泳课、架子鼓入门课、机器人编程课等课程;
在两江新区天宫殿街道,620多名小学生收到了画具、足球、书籍等礼物,实现了“小小心愿”,还有40户残疾人家庭实现了城市“微旅行”心愿,20户老年残障人士实现夏季清凉及家政服务心愿;
在九龙坡区九龙街道,曾经脏乱差的荒地蜕变为“慈善停车场”,400平方米闲置建筑变身为循环公益商店,曾经杂乱的边角地变身“口袋公园”;
……
在社区阳光基金的支持下,一些“小而美”的项目,为群众办好了不少“身边事”。“社区慈善基金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出日益显著的作用,基金覆盖面广、资金规模大、慈善惠民更实,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凝聚社会爱心、深化基层治理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点赞道。
在2025年社区阳光基金推进会上,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对推进社区慈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紧扣中心,服务全市民生发展大局,聚焦“一老一小”“一困一残”急难愁盼设计慈善项目,针对性解决老人就餐就医、儿童健康成长、残疾人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就业等问题,实现“小基金”破解“大民生”;聚焦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推动建立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助力打造高水平现代化人民城市;聚焦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部署,探索建立慈善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工作机制,持续扩大慈善资源汇聚能力,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实现更大作为。同时,要持续优化管理,广泛汇聚慈善力量,鼓励多方参与,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慈善意识,厚植慈善事业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