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有更多“蓝天幸福感”
——市政协开展“我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民主监督记略
重庆地形气候特殊、产业体系庞大,大气污染防治具有复杂性、区域性特点,深化联防联控至关重要。为深入了解我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运行等情况,9月以来,市政协联络委组织开展“我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民主监督活动,为高水平打好我市全域“治气”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凝心聚力。
协调贯通守护“重庆蓝”
“要坚持协商式监督定位,充分发挥委员专业优势,实事求是反映情况问题,科学务实提出意见建议。”9月17日,市政协联络委组织召开“我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民主监督座谈会,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通报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情况。此次民主监督序幕由此拉开。
作为市政协2025年重点履职活动之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民主监督活动于9月初启动前期筹备工作,相继组建工作小组,深入学习相关精神、政策要求,走访相关市级部门了解情况。为推动全市政协委员协同发力,市政协联络委牵头首次运用数字政协“委员履职”系统“委员画像”功能,智能筛选匹配委员。不仅如此,市政协邀请市政府办公厅建议提案室全程参与,并与市生态环境局等6个部门联动,组织民盟重庆市委会、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等民主党派负责人深入调研座谈,积极探索民主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贯通协调机制。
最终,经多部门协商沟通,形成民主监督实施方案,明确按照“1+4”的“市区(县)政协全链条协同监督”工作模式,围绕我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运行等重点环节,组织专家、住区(县)市政协委员开展民主监督。
靶向聚焦防控“污染灰”
随后,调研组瞄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痛点难点,分重庆中心城区、渝西、渝东北和渝东南4个片区,先后深入重点区(县)开展监督式调研座谈。
9月18日,市政协联络委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专家赴南岸区开展民主监督调研,实地了解企业废气治理、绿色技术改造情况。9月25日,调研组走进江津区、綦江区,力求摸准真实情况,找出共性问题。9月28日至29日,调研组前往黔江区实地调研空气监测、废气治理情况,并在黔江、万州分别召开调研座谈会,及时发现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梗阻。
“怎么克服联防联控‘联而不动’的困境”“如何减少农村露天焚烧垃圾、杂物”……近半个月来,全市100余名政协委员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参与,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反映情况问题。
委员们了解到,7月以来,我市对21个区(县)开展现场督战22次,完成9家重点企业深度治理,启动600余家企业错峰减排,累计交办问题线索6000余条,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联防联控机制不完善、协同减排与污染防控不到位、重点污染源协同治理有差距、科技支撑能力有短板等问题。
精准施策转化“发展绿”
在监督调研中,市政协委员周桂林发现,农村露天焚烧问题多发频发,呼吁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加强对秸秆等资源化利用。市政协委员周龙平建议,深化构建协同高效的联防联控机制,深化污染溯源及成因分析。市政协委员胡波提出,推动出租车替换为新能源汽车,并给予相关补贴。南岸区政协委员沈洋建议,构建一体化生态环境管理系统,网格化监测重点区域污染物数据,提升精准治气能力。江津区政协委员程英呼吁,提高市民共治空气污染的积极性,加强志愿服务和防治宣传……
经过委员们深入细致讨论、专家精准专业指导及各部门紧密高效协商,各方智慧最终凝结成《“我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民主监督调研报告》(送审稿)中一条条有分量、可落地的建议:突出务实管用,完善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推行“补偿激励”,优化考核内容;聚焦责任落实,强化协同防控意识,进一步厘清职责,统一执法尺度,加快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紧盯重点源头,提高协同治理能力,加快推动重点工程深度治理,加快淘汰老旧柴油货车,加大对重点建筑工地的监管,压实露天焚烧管控责任,加大餐饮油烟排放管理;加快科技赋能,强化联防联控能力……
“我们还将切实做好成果转化,以集体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推动民主监督成果落地见效。”市政协联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广大政协委员接下来继续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部署,当好参谋、做好监督,让群众有更多“蓝天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