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更多有重庆辨识度的文艺精品
10月的川渝大地,艺术氛围浓厚。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重庆和四川成都举办。本届艺术节包括开闭幕式、文华奖评选、特邀剧目展演、惠民演出、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及艺术评论等多项主题活动,集中呈现近年来国家文艺新高度、新气象,文艺工作者新作为、新风貌。重庆作为现代化大都市,如何打造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文艺精品?近日,不少市政协委员积极关注建言。
精美的人造高粱穗道具在指尖翻飞,15双踩着不同高度高跟鞋的脚同时起落,木地板上响起整齐的节拍……10月12日,来自重庆市12个文化馆的群文专干们带着表演唱《高粱杆儿节节甜》,登上全国最高群众文艺奖项的竞技场,这让市政协委员、重庆市群众艺术馆馆长任竞倍感振奋。“这首诞生于巴南地区的原生民歌,是20世纪80年代群文工作者们奔赴重庆田间地头采集回来的优秀作品。”任竞由此提出,要更好推动文艺创作者深入基层一线采风创作,同时坚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加强创新改编,并通过群星奖的比赛舞台,让更多重庆民歌能被全国观众所熟知。
作为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10月11日至12日,重庆市歌剧院创排的歌剧《尘埃落定》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连演两场。据了解,自2018年首演以来,《尘埃落定》已巡演86场,并以中版、小版、音乐会版等形式持续演出,深受观众喜爱。“《尘埃落定》的创排,是重庆歌剧‘硬实力’的体现。我们的演员、乐队、舞美团队都是重庆本土培养的,70多年的历史传承,让我们不用‘临时组装’,拎起队伍就能演。”市政协委员,重庆市歌剧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刘广自豪地说,下一步他们将注重强化原创实力,聚焦当下观众关心的AI、智能制造等话题,筹备一部更具重庆辨识度的歌剧,用歌剧讲好故事,让重庆的原创艺术走得更远,让更多人爱上重庆歌剧。
“我为青山打玉带,娃娃两眼望山外。再借九尺敬未来(哎),几辈子还你青常在……”10月1日至8日,夜色中的武陵山林间山头,参加第八届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的游客们,总是能听到这首融合渝东南苗族“郁江号子”和土家族“阿拉调”特色的表演唱《青山借我九丈九》。在市政协委员、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政协主席程途看来,这一作品讲述着乡村振兴的梦想,传递着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还将参与角逐第二十届群星奖音乐类终评,很有意义。他呼吁,渝东南各区县应进一步加强区域协同联动,充分发挥生态民族文化优势,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品质,打磨出更多凝聚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精髓的文艺作品,向全国观众展示重庆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此外,由市政协委员、重庆渝笑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昀和朋友创立的喜剧厂牌“扯馆儿”,用地道重庆话为观众带来独具特色的方言喜剧,如今已形成相声、小品、脱口秀、新喜剧、即兴喜剧等多元喜剧艺术形式,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剧场观看演出。周昀建议,进一步加强方言传统文化、曲艺进校园活动,让本土方言文化留下来、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