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庭:以科技创新护航桥梁安全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我国交通出行创历史新高,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24.33亿人次。当你驾车穿行于崇山峻岭间的座座大桥,或许不曾察觉,桥梁的健康状况正被实时监测。市政协委员、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建庭正是为桥梁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持的一名科技工作者。
今年8月,周建庭领衔的“山区大跨拱桥数智建养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山峦叠嶂,峡谷幽深,拱桥以其受力合理、刚度大、经济性好,成为跨越山区峡谷的主力桥型。然而,地形险峻、气候严酷、断裂带纵横,也让山区大跨拱桥的建设与养护充满挑战。“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精准地进行桥梁施工,如何在运营阶段实时监控桥梁的健康状况,我们为此研究多年。”周建庭说,团队研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山区大跨拱桥数智建养关键技术体系。与国内外现有技术相比,这项成果的突破性在于:首创大跨拱桥原形成拱理论方法与控制关键技术,使拱肋节段预拼场地节约30%、安装时间缩短50%,500米级拱桥主拱合龙精度优于2毫米;自主研发大跨拱桥点—线—体多维状态智能诊断技术与装置,实现大跨拱桥隐蔽病害的精准无损量化诊断,大跨拱桥整体损伤诊断效率提升50%;创建大跨拱桥考虑成拱过程的抗震韧性主动调控技术,提升大跨拱桥抗震冗余度30%。
技术落地见真章。在世界最大跨度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德余乌江特大桥建设中,该技术实现了毫米级合龙精度,合龙时8根弦杆对齐偏差均小于2毫米,全桥22万颗螺栓通孔率达100%,助力该桥荣获“全球最佳桥隧奖”。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包括世界最大跨上承式钢管砼拱桥和世界最大跨双连拱桥在内的100余座拱桥,服务于进藏通道、沿江高速等重大工程。其中,渝湘复线高速公路双堡特大桥凭借此项技术的成功应用,荣获被誉为桥梁界“诺贝尔奖”的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
“科研实践让建言更有底气,委员履职让科研更接地气。”周建庭将专业与履职紧密结合。基于团队中4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超80%的实际,他在2023年重庆市两会上提交了提案《深植青年科技工作者创新和成长的沃土》,呼吁营造浓厚创新氛围、制定细致支持政策、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提供充足平台支撑,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更优环境。他还以专业知识作“技术后盾”,在参与重庆城市更新、交通规划等协商讨论时,提出不少具有可行性、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
周建庭说,未来他将和团队聚焦超大跨度桥梁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研发,推动桥梁向智慧基础设施演进,成为智慧城市的“神经节点”与“活力动脉”。他还将带领团队为重大桥梁工程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助力交通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