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旧居—— “抗倭楼”
在九龙坡区渝州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老校区内,有一座两层高的小楼,名叫“抗倭楼”。这里,是冯玉祥将军的旧居。
自己出钱盖房子
1938年底,冯玉祥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到重庆后,冯玉祥一家先后换过六次住所。最初居住于两路口附近,后来房子被日军炸毁,就迁到了上清寺。冯玉祥不喜欢那里,他觉得鱼龙混杂,军统特务进进出出,很不自在。于是他就自己出钱在郊外歇台子的荒坡上盖了一栋两层小楼作为居住地,并为它取名为“抗倭楼”,还在一块石碑上题诗道:“盖房为何在坡头?怕占良田民人忧。此心又有谁知道,不知我心乐悠悠。”这首诗正说明冯玉祥为盖房而不肯用百姓良田,处处为平民百姓着想,即使将军也没有丝毫的特殊。
冯玉祥旧居为一栋砖木混合结构二层小楼,平面是“凸”字型,小青瓦覆顶,清水外墙,红色的窗框。沿着青石板石梯向下走,没几步就来到了旧居小楼前。小楼一共有三个门,中间一个大门,两边各一个侧门。
回到会客厅,顺着红色木质楼梯走到第二楼。楼梯的右边有一间房,因管理原因无法打开,楼梯的左边则有两间房,两个房间是相通的。当时冯玉祥将军应该就住在这两间房里。现在,这两间房里挂满了将军的生平介绍,供大家怀念和铭记。
盛产诗画作品
冯玉祥将军一生创作有1400多首诗歌,其中大部分都是抗战期间在重庆创作的。在歇台子“抗倭楼”居住的一年多时间里,是冯玉祥诗画作品盛产的时期。当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就在观音岩,文艺界大家们纷纷聚集重庆。冯玉祥平易近人,热爱文艺是出了名的,所以茅盾、老舍、田汉、夏衍、曹禺、臧克家这些抗战文人常常是“抗倭楼”座上客。
冯玉祥自称是“大兵诗人”,把自己的诗称作“丘八诗”。他说:“我是一介武夫,是个大兵,将兵字上下拆开,就是丘字和八字,所以我写的诗就叫丘八诗。”他的诗真挚、朴实、通俗,自成一体,内容多反映民间疾苦和时事。周恩来曾评价说:“丘八诗体为先生作倡,兴会所至,嬉笑怒骂,都成文章。”郭沫若说冯玉祥的白话诗,真正实践了当时文艺界的目标——“文章入伍,文章下乡”。冯玉祥自谦说,丘八诗“粗而且俗”,但其实这些诗都是经过大师指点的,他经常请名家做客,修改、指点。
在歇台子,作为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的冯玉祥,还有一个芝麻官职务——保长。当时的歇台子住的多是高级军政长官,普通老百姓不敢担任保长,冯玉祥就毛遂自荐。因为热心服务,他这保长还很得当地人的好评。
可惜的是,歇台子的“抗倭楼”在荒坡上,很容易成为日军空袭目标,冯玉祥一家不得不再次搬迁,最后才搬到歌乐山北麓的一所宅院里。
曾经的“抗倭楼”现在还屹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老校区内。2000年9月7日,这里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并且命名为“冯玉祥旧居”,由后勤工程学院政治部干部处管理使用。
远远望去,“抗倭楼”在树林中若隐若现,依然散发着它独特的历史气息,不断感染着世人,让这历史文脉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