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林廋语(之一)
【按】廋者,求也,索也。又,隐也。廋语又可谓隐语或搔痒之语也。古往今来,渝州文艺百花齐放,文艺人才灿若群星,逸闻趣事,汗牛充栋,今冠以《艺林廋语》披露其为艺之一二,或可供博雅君子一哂。《论语·为政》有云,“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认为,评判人和事,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一个人如果经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考察,也就没有什么能被隐藏和掩饰的了,那么就可以给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判了。
最早有纪年铭文的摇钱树
丰都县镇江镇槽房沟摇钱树铭文
关于摇钱树,读者可能并不陌生。它是传说中的一种宝树,摇摇它就会落下金钱来,反映了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和向往,故以此比喻藉以生财的人或物,北京旧俗中就有岁末做“摇钱树”祈年的习俗。在丧葬习俗中,摇钱树还是墓葬中使用的一种明器,在汉代尤盛。摇钱树在结构上分两部分:陶制或者石雕的基座(摇钱树座)和插于树座的青铜树。树的部分又可分两部分:树干和枝叶。早期树干多为实心,但大多数发现的摇钱树树干为空心,横截面为椭圆形,布波浪纹。一般树干长1.5-2.0米,分4-6节。每节都有4个插槽,供插嵌枝片之用。枝片装饰图案多种,主要有:凤、西王母、龙、羽人、猴、射弋等。最早的摇钱树年代是东汉早期,数量稀少,集中在成都平原地区;东汉中期和晚期该器物迅速流行,覆盖今天的四川、重庆以及周边地区;东汉末到三国时期,摇钱树数量锐减;西晋时彻底消失。对摇钱树的起源、功能、文化属性,一说用于死者生前家庭范围内的祭祀;二说是早期道教法器;三说是专门的陪葬用明器。学术界多数认为第三种说法最有依据,并承认摇钱树可能赋有多种意义。最主要是引导死者灵魂进入死后仙界(“引魂升天”),其次也是民间祈求财富的表现,同时摇钱树还可能有庇护死者家庭子孙的作用。摇钱树上挂满铜钱,编绘神仙故事,祈盼它能像果实那样可以不断地“开花结果”,希望能像神仙一般长生不死。“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墓中随葬摇钱树,表达了汉人渴求财富的愿望。东汉丰都镇江槽房沟青铜摇钱树座侧阴刻隶书“延光四年五月十日作”(公元125年),这为佛像提供了准确的年代线索。该延光四年摇钱树佛像是目前国内出土时代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佛像之一。此墓是“峡江地区乃至全国第一座最早出土铜佛像的东汉纪年墓。”在中国佛教史和佛教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巴人船棺青铜铭文看巴人文字
1954年,重庆第一机制砖瓦厂建厂房挖地基时发现许多铜器,于是西南博物馆(今重庆博物馆前身)对此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拉开了建国后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大幕。这次出土的船棺内发现众多青铜器,从其图案、铭纹、印章,可以看出古代巴人的聪明睿智和不凡的刻写艺术,以及取法自然的审美意象。从考古发现的这些文字符号来看,巴人已有自己独立的文字或表意符号系统,文明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著名学者蒙文通、李学勤等人认为巴蜀应当具有自己独立的文字系统。《山海经》的《海内经》《大荒经》皆提到过巴蜀文字,其中《大荒经》,学者多以为是巴国人的作品,那么以此推断巴人是有自己文字的。董其祥先生认为:
以(铜罐驿)冬笋坝 50 墓为例,共出玺印六纽,除一纽残坏外,汉字成语印两纽,都是日字界格的半通印。巴蜀文字甲(引者按:甲指青铜器上的铸文符号,乙指似文字而又非文字者)的玺印两纽,形制与汉字印相同。其一也是日字界格的半通印,这说明巴蜀文字甲也是文字。(董其祥《历史与考古文集》)
除铜罐驿冬笋坝,在万州、四川郫县、渠县、湖南常德等地出土的巴人青铜戈上也有文字铭刻。这些符号或文字有以下特点:
一是取法自然的意象特征。那些刻于剑柄附近的符号以虎纹居多,能够清晰地感受虎头之威、虎爪之利、虎皮之丽,毛色之斑斓、虎尾之摆动身影,身旁还有“王”字的简要线条,这些器铭图像代表巴人对虎的图腾崇拜,也反映出巴人观乎走兽飞禽,抽象达意、美化刻摹的高超水平及精湛的摹刻技术。
二是体察内心的自我观照。巴人的眼睛不仅直击自然事物,仰观俯察,还善于体察人之自我本身,对“人”之自省体现在符刻图案和象形文字上的“心”之思。铭器上的手心纹是由一只手和一颗心组成,即今人之“心想事成”,或表达对某人的思念或对某事的一种期盼。
三是讲究结构的对称之美。从铜罐驿巴人船棺出土的印章造型之四方和印纽的青铜工艺制作来看,具有明显的对称之美。而那些正面的虎头印文,其虎耳、虎头、鼻、嘴、胡须等,很讲究对称,呈现出一种威严莫犯之势。印章的印文还以线条进行界格,可见巴人早在审美视觉上充分认识到了文字图像的对称装饰效果。
四是柔和婉转的线条艺术。巴人青铜剑的特点是小巧锐利,而铭文多呈曲线,充分展示了线条的阴柔之美,尤其是鸟纹符号,其鸟喙、鸟翅、鸟尾多曲线,予人以婉转柔和、韵致悠长之美感。
五是具体实用的图形文字。左图是战国秦汉时代的印章。左上角是巴人在汉代使用的印章图样,左下角和右侧的印章属典型秦汉印章式样,其中一件上面的字像个包袱,下面的字像两个蝌蚪。考古学家认为这种巴蜀文字应该跟汉字“中仁”相似,即上面那个包袱对应汉字“中”,下面的蝌蚪对应汉字的“仁”。这些文字的解读可能成为研究巴蜀图语和巴蜀文字乃至战国秦汉时代社会关系的窗口。巴人文字和印风以及青铜制作工艺与西周王室风格一致,一些学者认为这与巴人助周灭商和小邦国为增其荣誉以及对周室文化景仰等因素有关。秦灭巴国,秦王朝统一六国文字,后来巴国文字自然被官方提倡的小篆文字所取代,原巴国文字自然消亡,语言系统和文字迅速被中原文化所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