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老舍北碚旧居
随市政协文史视察分团来到北碚,参观老舍旧居。乍一走近,举目四望,高楼林立,遮天蔽日,与十余年前之景大异其趣,真有如苏东坡所谓“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慨。
老舍并非现代文学中我所青睐的作家,其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我都没有认真看过。但他陪都时期在重庆以4位朋友的生活细节和性格趣事写成的人物随笔《吴组缃先生的猪》《马宗融先生的时间观念》《姚蓬子先生的砚台》和《何容先生的戒烟》,统称《四位先生》却曾经引发我极大的兴趣,以至于时至今日我偶尔拈笔,记写人物,还颇受他令人绝倒的幽默的影响。
老舍旧居原本是林语堂回国后流寓重庆时购买的,还没有怎么住又奉命出国,林语堂于是将其赠送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作办公之用。1938 年 7 月,老舍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往重庆,先住白象街等处,后来北碚,在这里寓居六年,创作了著名的《四世同堂》等抗战小说、戏剧、散文、杂文、曲艺、诗词和回忆录各种作品数百篇,近两百万字。
因房屋内比较简陋而杂乱,老鼠猖獗,啃烂家具,偷吃食品,甚至拖走书稿,老舍先生无奈,取名"多鼠斋",以此自嘲。老舍以多鼠斋为题,连续在《新民报晚刊·西方夜谈》上发表《多鼠斋杂文》。
老舍在此笔耕不辍,成果丰硕。 1944 年4 月15 日 ,《新华日报》为“文协”成立六周年与老舍创作生活二十周年发表社论,郭沫若、茅盾、何容、台静农、臧克家等人均写文章或贺词表示祝贺。茅盾在文章中说: “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这一件大事——抗战文艺家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今天了。这不是我个人的私方,是文艺界同人的公论。”给予老舍很高的评价。
老舍夫人胡絜青故地重游,写下了《一九八二年旅北碚诗》,诗云:
一别北碚走天涯,三十二年始回家。
旧屋旧雨惊犹在,新城新风笑堪夸。
嘉陵烟云流渔火,缙云松竹沐朝霞。
劫后逢君话伤别,挑灯殷殷细品茶。
回首往事,抗战时期那一段清贫而又十分有意义的陪都岁月萦绕心头,在缙云山下,在嘉陵江畔,点点滴滴,真让她流连忘返。
老舍旧居于2010年更名为“四世同堂纪念馆”,新添了不少展览内容、图片资料,诸多题记概出老舍之子舒乙先生手笔,门庭院落、花草树木亦皆焕然一新。但是,这一切的变化却不能引起我欣然认同的快意,反而若有所失。是的,那曾经原汁原味、让人能够睹物思人的东西丢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