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洞里的兵工车间
铁山坪山脚的铜锣峡,两岸悬崖峭壁。半山腰上,“一”字型排开22个山洞,空大,深邃,阴冷。在抗战时期,山洞里曾经生产过迫击炮、战防炮、野炮,是第五十兵工厂的生产车间。
第五十兵工厂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广东第二兵器制造厂,1933年建于广东清远。1936年由国民政府接收,次年西迁入渝。西迁时600余名员工,2000多吨货物设备先走粤汉铁路,再过湘江和长江,最后到达重庆郭家沱。
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侵华日军集中陆军和海军的主要航空兵力,对重庆即周边地区进行长时间的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兵工厂更是日本轰炸的重点目标。为了保存实力, 数千名工人开始在铜锣峡的峭壁上开山凿洞,将重要的机器设备藏在山洞里,在山洞里开动机器生产军工产品。
1938年至1941年三年多的时间里,石岩陆续开凿了22个山洞,洞内面积达五千平方米。洞内隧道互通,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地面上约有两尺高的排水渠纵横交错,排列有序。外层建有防炸钢筋水泥墙体。
当时,工人们一边造炮,一边在洞中目睹日机轰炸。1941年8月11日,日机从宜昌出发沿着长江向重庆进发,飞临铜锣峡时,袭击了郭家沱的生产车间,当时炸死员工28人。日机的暴行激起了工人们的强烈仇恨,加班加点地制造枪炮,洞里常常灯火通明,昼夜生产。据记载:兵工署第五十工厂在1939年曾造出86门150毫米迫击炮,制造炮弹41800发,1941年研制出中国第一门37战防炮,并大量生产60迫击炮。1939年到1945年平均每年生产60迫击炮541门,炮弹37937发。同时还生产出了战防炮和野炮。这些武器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以及滇缅战场,狠狠地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为抗战胜利作出积极贡献。
山洞车间成为抗战时期国内修建的最大洞穴建筑。2013年,第五十兵工厂山洞车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