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中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巴南区接龙一农村,那里产粮,也产民谣。一些生动形象、押韵好记的民谣,让我领略到家乡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民谣发挥了正能量,也记录了乡村的巨大变化。
记得解放前,家乡人挂在嘴边的民谣唱着,“吃的是羹羹,穿的是襟襟。大人挨饿能忍受,小孩一饿就哭喊”“今年巴望明年好,明年还穿破棉袄”。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向往“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日子。可是,农村的穷困面貌却迟迟改变不了。那时有这样一首民谣:“我们队长大老魏,满心要学大寨队。一片心血全白费,社员两年没分配。”穷到什么程度呢?“七千分,八千分,不如老母鸡窝里蹲”“一年忙到头,累得像头牛。年终搞分配,两毛刚出头”。为什么如此呢?是因为“你来我也来,上工带打牌;你走我也走,工分三六九;你穷我也穷,生产大呼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家乡的民谣也增添了全新的内容:“大包干,大包干,收的粮食堆如山。集体个人都在富,国家忙着盖仓库。”群众是“穿新衣,盖瓦房,光棍汉带新娘;忙生产,干四化,齐心奔小康”。
随着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农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农民对生活的需求也高了:“吃的讲营养,住的讲宽敞,穿的讲漂亮,用的讲高档。”农民的经营意识也发生了变化,相继走进了商品交流的大市场,尝到了甜头,从内心深处流露出喜悦:“鸡鸭鱼猪一养,收入赛过大首长。”
昔日的接龙镇是行路难,运输难,境内几乎是泥土小道。晴天飞沙扬尘,雨天一脚稀泥,搬运物资免不了肩挑背磨。现在的接龙镇有渝湘高速路,渝道路横穿而过,全镇内村村社社公路通。人们还忆起那时受交通不便之苦,运输之难,“昔日是爬坡上坎,肩挑背磨一去不复返”。公路的畅通,让接龙人民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乘坐的客车,品牌多、档次高、座位舒适,外加空调、电视,乘车不觉疲劳,反而是一种享受。常听人们赞扬:“新时代硬是好,镇内汽车嘟嘟响。坐上汽车去观光,到处美景欣赏了。”
一个新型城镇——接龙崛起了。
“人间多美景,华夏满春晖。”从1988年10月开始,经过年年岁岁的寒来暑往,山区人终于闯出了通往希望之门的大道,建起了新型的接龙集镇,民谣唱着:“狭窄旧街废弃了,崭新集镇多宽敞。赶场流动人如海,物资交流多得惨。”
你看,新颖的集镇布局和建筑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集镇四面环山,林木丛生,苍松翠杉,蔚为天然的生态环境保护屏障;集镇那“两横两纵”的街道,人车分流;集镇中心区鳞次栉比的建筑异彩竞放,一幢幢造型别致、多功能的高楼正在连成一个城镇带,这些都预示着山区镇也要向城市化迈进。
这个集镇的街名也很有趣,两句概括为街名:“二龙接缘两条路,全新花纹四条街。”二龙即指龙峡路和龙金路,四条街是金桥街、新正街、花茶街、文安街。
农民心头的喜悦,也在春联中表现出来。在老家我就见过这样的对联:“穿新衣住楼房人均吨半粮,忙生产快发展实现翻两番。”横批是:“政策加科技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