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的“土坯房”
周恩来总理曾说,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其实,有多少人想过,指挥过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的“统帅部”,只是我国旧时北方最常见的“土坯房”。
西柏坡是一个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距河北省会石家庄80公里的一个小山村。走进西柏坡,回忆、追思是动力,又是一种力量,温暖柔韧地筑起一座桥梁,带着我们从现代穿越到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涌入脑海的是令人敬仰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浮现眼前的是让人肃然起敬的被誉为世界最小的“军事统帅部”——一座座土坯房。
革命圣地西柏坡,如今外展的名片上,已冠上一系列前缀——中共中央、中央工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通过西柏坡,我们再一次重温中国革命史的经典战略:“农村包围城市”的全面胜利。
“七一”前夕,西柏坡可谓“风景这边独好”,前来追忆革命前辈和接受革命教育的人络绎不绝。讲解员先把我们带到占地面积16440平方米、建筑面积2690平方米的“中共中央旧址”。对外开放的主要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董必武等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的旧居,还有军委作战室旧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九月会议旧址、新华社总编室旧址、防空洞以及中央机关小学、中共中央接见苏联中央代表米高扬等旧址。
最吸引人的还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住过的“金銮殿”——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的土坯房。据讲解员介绍,1948年5月,毛主席来到这里,把专门为其修建的唯一一座陕北风格的窑洞让给朱德总司令,自己选择了一座不起眼的小院。住宅分前后两个小院,前院设警卫室,甬道两边保留磨盘和猪圈。当地人说,是毛主席不让拆掉这些东西,因为考虑搬离后老百姓还要继续使用。“毛主席推磨”的镜头通过影视作品的传播,现可谓是家喻户晓。北院两房三间,两间为家属住房,一间是书室兼资料室;一房两间分别为毛主席的办公室和卧室。从1948年5月26日晚到1949年3月29日,毛主席一共在这里住了300多个日夜,指挥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写下了许多著作(被《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收录的就有20多篇)。
毛主席不让拆掉磨盘和猪圈,反映出领袖的“人民”情结。其实,在西柏坡纪念馆里,毛主席题写的“努力奋斗,为人民工作”,让人深切感受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的伟大情怀。在指挥三大战役的紧张繁忙时间里,毛主席还题写了“人民日报”“人民解放军”“人民邮电”……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西南方向,有一座普通的土坯房,是当时的中央机关食堂。1948年,影响中国命运的“九月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会议专门讨论了将要建立政权的性质、名称提法及准备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临时中央政府。毛主席在会上特别强调,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府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会后,中央军委明确规定今后军队一律统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西柏坡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自然景色也很平常。她之所以成为世人景仰的旅游胜地,主要集中于中央五大书记的旧居,特别是毛主席的“金銮殿”和其它机关办公场所。在那些土坯房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全世界最小的、最简陋的“指挥部”运筹帷幄,成功指挥了24个大小战役,实现了中国历史的大跨越、中国命运的大转折。在西柏坡,一代伟人毛泽东还发出了“两个务必”的警示,这些气概和风范早已孕育出一种伟大的精神,流淌在中国共产党的血脉之中。故而,在参访者和旅客心中,西柏坡的那些“土坯房”高耸入云,如灯塔一般照亮了中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