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区块链技术完善疾控预警系统
目前的传染病预警系统,对于已知传染病例,自下而上收集数据,虽能及时响应并调配资源进行防治,但仍存在诸多弊端。
利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透明性”等特点,基于临床数据,可建立开放式区块链数据系统,设定分层、分级的预警阈值。为此,建议:
构建省级“疾控联盟链”。基于区块链的开放性数据原则,以省级为单位,由当地疾控中心主导建立一条,首批成员是当地省、市、区、县级的大小医院。“疾控联盟链”设定链上通证,建立链上奖励体系,鼓励各医院提交各类传染病例,包括已有传染病例、未知传染病例及疑似传染病例。每次新数据提交后都会向全联盟链的各医院广播,各医院设定专人负责审核上链数据,对上链数据进行跨院交叉验证。医生不用再担心体系内的上报压力,只负责呈现客观临床数据,确保上报数据及时完整,而且交叉验证过程需要由2/3以上的医院共同确认,确保了数据真实可靠。
科学设定病例相似度阈值。组建专家研究团队,确立病例相似度阈值,新数据一旦上链成功,就会被加以时间戳,之后新产生的上链数据,只要病例相似度达到阈值以上即可自动归类成链。如果一个新病例上链后成为了孤块,可视为临床病例尚未形成较大传染性,仅做一定预防和监控即可。如果一个新病例上链后,很快就形成了一条新链,可设定几个病例数量阈值,达到阈值后,疾控中心可协调当地政府开展相应阈值匹配的防控举措。
设立国家级疾控联盟链。在地方联盟链之上,建立一个以省级疾控中心为联盟链主体单位的国家级疾控联盟链。地区在采集到异常数据并进行相应预防措施的同时,将当地的传染数据情况统一汇报给国家级疾控中心,并在链上广播,以便其他各省市地区能及早高度重视并做好预防相关工作。
构建信息披露机制。疾控链预警系统构建初期,链上数据只对联盟链的成员开放,一旦达到一定的传播阈值之后,自动接入权威媒体进行透明化披露展示,让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避免不必要的猜忌和恐慌情绪滋生。
(作者系九三学社社员、重庆交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