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0年07月3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春秋 难忘与申纪兰的偶遇 一部民国电影的版权纠纷 川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 勇斗洪水 鲜为人知的石柱“花木兰” 关于征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文史资料的启事 淡薄名利自飘逸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勇斗洪水
□ 本报记者 陈钰铃

我的家乡合川,因为三江汇流,流域面积宽广,每到夏季多雨时节就易涨水。有时遇到特大降雨,洪水还会漫过滨江路,淹没街道。

我家在合阳城山势颇高处,从来不会担心被洪水侵扰。

可上个周末回家,我却在路边发现了两块嵌在山崖里的石碑。山崖上的藤蔓落下来,挡住了石碑上的文字,因此一直没有什么人注意到它。虽然年代久远,但石碑上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辨,分别刻着:同治九年庚午六月十七日水涨至此;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六月初七日小五尺。这就意味着,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洪水曾经涨到过这里。两块碑文上记录的洪水在《合州县志》上也有记载:清同治九年(1870年)六月十七日,大水入城至州署二堂之半扉,街户尽绝,城区只余沿山之神庙、书院与民房数十间,南津之白塔,荡漾烟波如蜃楼。至水断无路,州人骑屋呼救,嚎啕声四起。半月后水退,推算水位226米,洪水高度40米。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癸卯六月初七,大水入城至州署大堂后之侧门,至初十水退,推测水位224.3米,洪水高度38.3米。

看到这样的信息我着实吓了一跳,合川位于三江汇流之地,再加上山形束缚,泄洪困难,只要发生持续性暴雨,必有洪灾,但实在没想到洪水曾逼近合阳城山顶的我家不远处。古时候的百姓面对洪水,只能听天由命、哭天抢地。《合川县志》记载:大水退后、污淖充塞、腥腐逼人,历两月之久。炊烟起稍可居人,满城精华一洗成空,十年未复元气。随着人们和洪水的一次次交锋,历史上也出现过不少治洪救灾的功绩:北宋治平六年(1067年),合州光禄卿单熙率五县之民修筑堤防(单公堤)以御嘉陵江、宕渠水势冲击州城之患。明崇祯年间,修筑新堤(司空堤)。同治九年,知州救人不救物,用“打桨巡河,十船连桥”的办法拯救灾民。但洪水冲垮房屋、淹死百姓、损坏财产的情况仍不时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对防汛治水更加重视。记得母亲讲过1981年的特大洪水,当时整个嘉陵江水面上涨,汹涌的河水直接淹没了母亲老家的东渡小岛。“吃的干粮、穿的衣服都是解放军空投下来的。”解放军、公安干警坚持8个日夜连续奋战,将上万群众转移到安全区。在这次洪灾中,无一人死亡,两个月恢复了生产,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近日,洪水再次过境,但在这汹涌的洪水前,子弟兵、消防队员站成了一道坚强的防线,用连续的奋战、满身的泥污、一脸的疲倦为百姓筑牢了可靠的港湾。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人民子弟兵为抗洪抢险冲锋在前,可赞可叹。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