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顾世界艺术之林,中国书法无疑是独特的存在,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它以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练习、钻研。而经由数千年的开创、传承和创新,其所衍生出的多样风格,更为书法艺术增添了别样韵味。近来翻阅《天放入神:二爨书法展览作品集》,收录的100余位文化名家的笔墨,既似刀斧击凿般雄强、劲健,又如闲花浮竹般逸致、灵动,刚柔并济的精髓,被“二爨”书法展现得淋漓尽致,其“独步南境、卓尔不群”的艺术精神呼之欲出。
“二爨”,即魏晋时期所刻的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前者享有“魏晋正书第一体”“南碑瑰宝”的美誉;后者被冠以“隶楷极则”“神品第一”的称号。“二爨”以其朴拙且清新、严谨而飘逸的艺术风格,历来为书家所珍爱。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觅其踪影,譬如招商银行的标识字、《南方都市报》的报头、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片名题字等,均取自“二爨”。
梁晓声的“通旷清恪”、莫言的“瑰玮之质”、王蒙的“龙腾凤翔”、贾平凹的“卓尔不群”……书中所录“二爨”书法作品的创作人,不仅有当代书法名家,还有著名作家等来自全国各文化领域的佼佼者。在每一页面上,今人书法与古碑文拓片交相呼应,形神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仿佛贯穿了1600年的历史风尘,演绎着一幕幕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二爨”,这种独成一体的书法美学,线条分明冷硬如铁,却又生出一缕柔情,此般笔墨恰如辛弃疾词,“吹角连营”的豪放之外,亦有“玉骨冰姿”的婉约。
一种书法体式的形成,离不开所处时代及其文化。据史载,蜀汉建兴三年,随着诸葛亮南征,作为大姓势力代表的爨氏家族,开始逐步统治南中(现云南曲靖地区),并在此后的400余年间,形成了“上承古滇文化,下启南诏文化”的爨文化。这是由中原汉文化占主导的外来文化,在与曲靖及其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长期大融合后,绽放出的一朵独具特色的奇葩,蕴含着“开放、融会、继承、创新”的精神内核。而流传至今的“二爨”碑刻,经久不衰的“二爨”书法,正是文明交流互鉴、民族融合发展的有力见证,它们诠释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根”和“魂”。
书中还集结了多篇聚焦“二爨”书法的文论。陈振濂的《谈关于“二爨”的风格学意义》一文,由碑学兴起入手,分析了这一书法体式是如何从原来另类的存在,迅速变成现代典范类型的。陈大中在《特立独行之美——爨宝子碑》里,将其置于大的美术观去审视,进而指出:“它的造型结构是非常有巧思的,摆脱了很多文字书写的习惯性,但又把文字写得更艺术化。”平建有则在《“两爨”中的汉文化精髓》中,从儒家教育和儒家思想、汉文文体赋和骈文、汉字书体书法等方面考据,梳理了“两爨”中丰富的汉文化内容。
“二爨”书法,一种出乎意料的美,一种守正出新的艺术精神。事实上,书法也是有性情的,一笔一划尽书中华风骨。诚如著名书法家孙伯翔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有较深的行止功力,性情才能显露。显露的是什么呢?显露的是中华民族的正大气象,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中国书法的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