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7月2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以伟大抗战精神守望和平正义 西门烟火暖 外公的苦瓜茶 草木知暑 梦想的航程 图片

版面翻页
视野
03

西门烟火暖

□ 作者 余明芳

我们的老城,真的很老了。它沧桑、沉默,像虬枝盘曲的黄葛树,树皮皲裂成甲骨文的纹路,被大宁河日夜不息地带走多少绵长温婉的故事。

老城分东南西北门,东南北门顺河而设,几乎在同一平面,夏日枕着河的清凉,浴着河谷风的温柔。西门坡却陡峭高峻,小暑时节更添闷热。可在这里长大的人,都说它是童年的乐园。

太阳累了,会落山;我们累了,便从鸡头坝、马镇坝、赵家坝涌回老城。踩着南门湾的人行老洞子,车穿过龙头山新隧洞,燥热便消了大半。古城墙根下,青砖小巷里,临水铺展的漫滩路人头攒动。东门“宾作”石刻旁,巫溪烤鱼门店在明清建筑间烟火升腾。琴键般的石阶下辟出平地,黄昏的小小水码头边,数百张餐桌沿河延伸,巫溪烤鱼与小吃飘香,食客微醺间走错座席——快乐,本就是美食的终点。再往前到北门,一把木竹凉椅接纳被暑气掏空的身躯,光脚伸进清冽的流水,小鱼儿轻啄孩子的脚丫。

巫溪小城的夏天,总有人远远守望西门汽车站、西门饭店的灯是否亮着,为下晚自习的学生、坐了几天车的游子递上茶水、包子馒头——吃饱了,才更有力气回家啊。

“70年代举家搬回老家前,就在西门汽车站吃了顿家常告别饭。”离乡的人,有些画面终身难忘。巫溪自古水路连长江,悬崖绝壁上的古栈道曾运盐至川陕鄂;山高路险,人们便用脚踩出千万条曲曲弯弯的归乡路。20世纪50年代,最早的车站诞生;第一辆停泊的车,从巫山由两艘木船并行破险滩逆流运入车站。1960至1969年,西门车站建成拱形门窗、折线形屋顶的砖混建筑群,成为巫溪县规模最大的计划经济时期交通枢纽。

川东北最沉重的山门终被凿开,西门汽车站成了大山孩子的新驿站,西门饭店为归者洗尘、为去者送行。无数人坐着万县68运输队的老式客车,摇摇晃晃驶向远方,生活从此改变模样。吞吐的客车,让山里山外、县城乡村交融往来。

后来,车站门庭渐冷。上世纪90年代,西门车站职工食堂开放为待客食堂,可邮电局、百货商店、理发店、旅馆却陆续迁走,昔日车水马龙的西门汽车站只剩水灾警戒期的转运任务。谁也留不住执意远行的人,唯有袁家妹儿接过食堂锅铲,一守便是三十年。如今,袁家妹儿已是袁大妈,几样招牌菜从未变过:老卤猪头、猪脚和内脏拼盘,还是记忆里的老味道;炒酸水洋芋片、油渣包包菜、豆棒肉丝、大骨炖萝卜。八仙桌、大圆桌、小茶几挤在二十来平米的空间里,勉强容纳二十人。十一点半准点开席,没排上座的客人直接进厨房切卤菜,支起折叠小桌坐室外慢慢等;若街沿坐满,毗邻小店便搬来桌椅——哪是做生意?分明是像乡间来了亲人,借屋食宿。拼桌的不断加入新客,素不相识的人放下疏离,不同的筷子伸向同一个碗盘。

西门的人渐行渐远,唯有西门饭店开门的两小时人气最旺。新相识的桌友说:“没想到旅游,找到自家厨房的感觉。”

2014年,中西合璧的西门老车站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纳入重庆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两幅标语保存完好,“巫溪汽车站”五个宋体大字令人动容。

这里,老卤锅准时沸腾,继续烹煮与烤鱼一样醇厚的乡愁。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