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7月3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影像为证  气节长存 图片 大洞河行 紫薇温柔了夏天

版面翻页
视野
04

大洞河行

□ 作者 林慧

车过武隆城区,山雾裹着蝉鸣涌进车窗。摇下车窗,风里浮着松针的清苦与野蔷薇的甜,像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推了推我——这是大洞河在打招呼了。

大洞河的名字藏着悬念。“洞”与“河”,总让人想起喀斯特的幽深,可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条明晃晃的河,像条银链子,从海拔1948米的鸡尾山巅垂落,在峰峦间绕出九道弯,将两岸的绿染得更浓。

“看,大佛岩!”同行的老陈突然指向窗外。我抬头,一座青灰色巨型山体撞入眼帘——它像尊坐佛,安卧群峰之间:佛头微垂,前额宽圆,眼窝深陷成两个天然凹洞,双耳垂肩,鼻梁弧度清晰。最妙的是岩壁纹路,风化的石纹如袈裟褶皱,阳光斜照时泛着暖光,真应了“佛自天然”的说法。

老陈是大洞河“土著”,说这岩壁已有亿万年光阴。“从前山民靠山吃山,在岩下采草药、挖野薯。后来修了公路,游客多了,才懂老祖宗守着的,原是尊‘活佛’。”他指岩脚几株野樱桃树,“春上开花时,红果缀满枝,像给大佛岩戴了串珊瑚珠。”

车停在河湾观景台,沿木栈道下行。河岸鹅卵石被流水打磨得发亮,偶有枫叶飘落,打着旋儿往河心去,惊起一串银亮水沫。栈道边野姜花盛开,白色花瓣沾着晨露,凑近闻,清冽香气裹着山间凉意直入鼻息。

转过急弯,峡谷豁然开阔。对岸崖壁上,红豆杉从石缝钻出,枝桠交错成绿网;岩缝间野菊正艳,黄紫相间,星星点点缀在绿毯上。最惊喜的是遇见一群猕猴——它们蹲在岩墩上啃野桃,见有人来也不慌,只歪着脑袋看,圆溜溜眼里全是好奇。

民宿藏在河湾深处,白墙青瓦,院门口挂着玉米串,风过“哗啦啦”响。女主人说这些年游客多了,村民翻修老房,有的开民宿,有的卖山货,“就图个守着山水过踏实日子”。

午后阳光渐烈,躲进岸边凉亭。亭柱刻着当地山民顺口溜:“大洞河,银链长,岩上佛,水中光;春采茶,夏摘李,秋捡菌,冬烤羊。”读着读着,忽然懂了大洞河的妙处——它不只是风景,更是鲜活的日子。

暮色漫上来时,去看大佛岩夜景。山风裹着松涛,岩壁渐成深灰,唯有佛眼凹处留着一抹金,像两盏不熄的灯。老陈说,当地人管这叫“佛眼望乡”,“不管走多远,抬头看见佛眼,就知道家在哪儿。”

返程车上,望着后视镜里渐远的大洞河,想起老陈的话:“这山、这水,都不是为了让人看的,是活着的。”是啊,大洞河的美,不在刻意雕琢,而在亿万年的沉淀,在山民的烟火里,在猴儿的蹦跳间,在每一片被风掀起的野姜花里。

所谓旅行,大抵就是这样——当你放下寻找的执念,山水自会捧出最真诚的模样。而大洞河,正用它最本真的姿态,告诉我们:最好的风景,从来都在生活的褶皱里,在人与土地的羁绊里。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