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这份自救指南请收下
【专家简介】陈方淳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主任
口腔溃疡的痛苦,相信很多人都体会过。吃饭疼、喝水疼,甚至说话都得小心翼翼。为什么会长口腔溃疡?溃疡为什么反复发作?如何科学应对?近日,记者采访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主任陈方淳。
口腔溃疡不是简单的“上火”
“口腔溃疡是一种很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但口腔溃疡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很多疾病都可能出现的症状表现。”陈方淳介绍,就像“发烧”可能是感冒、肺炎或是白血病的表现一样,很多口腔黏膜疾病在不同阶段都可以表现为口腔溃疡,因此不要误以为口腔溃疡是简单的“上火”。
“常见的、也是困扰大多数人的口腔溃疡类型叫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又叫复发性口腔溃疡,俗称‘口疮’。”陈方淳表示,这类口腔溃疡多见于唇内侧、舌、颊黏膜、前庭沟、软腭等较柔软的部位,溃疡面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凹陷,覆盖灰白色或黄色假膜,周围充血发红,边界清晰。发作时疼痛明显,尤其在进食辛辣刺激食物或说话时疼痛加剧。“这种口腔溃疡具有自限性,一般在1至2周内可自行愈合,但容易反复发作。”她说。
多种因素引发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为何反复发作?“其病因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陈方淳说,以下因素均会引发口腔溃疡: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免疫功能和口腔黏膜的生理特性,导致溃疡反复发作。若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子女的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
免疫因素:免疫力下降可能导致上皮防御功能减弱,引发溃疡。此外,免疫调节失衡或过度免疫反应也会加剧炎症,促使溃疡形成。
精神因素:长期紧张、焦虑或抑郁可干扰免疫系统功能,增加口腔溃疡的发作频率。如学生在考试前、职场人士在高强度工作或熬夜时,溃疡发生率往往会上升。
激素水平变化:女性在月经周期或孕期时,激素波动可能影响口腔黏膜的抵抗力。如经前期雌激素下降易诱发溃疡(称为“经前期溃疡”)。
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或肠炎等疾病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及肠道菌群平衡,间接导致口腔溃疡。
营养缺乏:维生素B族、维生素C、铁、锌等营养素不足可能会阻碍口腔黏膜的修复,使其更脆弱,从而增加溃疡风险或延迟愈合。
创伤因素:物理刺激,如咬伤、刷牙用力过猛、尖锐食物划伤等,可直接损伤黏膜,诱发溃疡。
分级应对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的治疗需根据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制定分级应对方案。”陈方淳介绍,治疗口腔溃疡的基本原则是:轻症局部处理,重症局部联合全身用药,长期不愈需排查病因。
局部用药适用于偶发、轻型溃疡,目标是缓解疼痛、促进愈合、预防继发感染。常用药物包括止痛、抗炎、促进愈合的药物。
全身用药则适用于病情较重、频繁发作的口腔溃疡患者。如溃疡每月发作大于1次、多发性溃疡或疼痛剧烈,需配合全身用药,包括服用一些免疫调节剂、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止痛类药物等。
如果是经久不愈的溃疡(超过3周未痊愈),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酌情排除全身疾病或癌性溃疡。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口腔溃疡?陈方淳提醒,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正确刷牙,饭后漱口,半年至1年定期洁牙。保持饮食均衡及多样化,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烫、过硬食物的摄入,避免对口腔黏膜造成损伤。同时,要保持规律作息,每天睡眠时间建议7至8小时,避免熬夜,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调节情绪,缓解压力,避免过度紧张导致的免疫紊乱;积极控制血糖,排查及治疗贫血、胃肠道疾病等。 (记者 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