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家坝军粮库:抗战中的“粮食生命线”
嘉陵江的涛声穿越八十载光阴,依然在合川东城半岛的甘家坝回荡。这片曾见证烽火岁月的土地上,一幢斑驳的砖瓦房静静矗立——墙体外4.2米间距的加固砖柱、距地面1米处的透气孔,都在无声诉说着它作为抗战时期重要军粮库的特殊使命。这里,便是曾为抗战源源不断输送“粮草弹药”的甘家坝军粮库,是合川人民以实干担当书写的抗战史诗。
1942年的合川,已是大后方抗战物资转运的关键节点。国民政府粮食部四川储运局选址于此修建中心粮仓,不仅因其距嘉陵江仅50米的水路优势,更看重其地处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之地的天然优势——川东29县的粮食从上游汇聚于此,经集中、加工、分装后,再沿嘉陵江运往重庆主城与抗日前线。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甘家坝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辛劳与奉献。仓库内,粮食堆积如山却井然有序,科学设计的通风孔让稻谷、小麦始终保持干燥;仓库外,百姓与粮库职工并肩劳作,筛粮、磨面、打包的声响与嘉陵江号子交织,谱写出独特的“抗战交响”。据史料记载,这里运入运出的每粒粮食都重若千钧:既是前线将士的“救命粮”,也是后方百姓的“保命粮”,全靠这座粮仓的高效运转维系。合川人民用最朴素的方式支援抗战:农民节衣缩食多交公粮,船工顶着敌机轰炸押运粮船,粮库职工更是枕戈待旦,确保“一粒粮食都不耽误”。
如今,257平方米的砖瓦房仓库与两处总面积1780平方米的粮仓基址,仍诉说着当年的故事。1941年秋,嘉陵江突发罕见洪峰,数百名百姓自发跳入齐腰深的江水,与粮库职工用身体筑起防洪墙,硬是保住了即将运往前线的十万斤军粮。这样的感人故事,在甘家坝的历史中不胜枚举——正是这些平凡人的坚守,让这座粮仓成为永不枯竭的“抗战生命线”。
2009年,合川甘家坝军粮库旧址被列为重庆市抗战遗址文物保护点。这不仅是对建筑本身的铭记,更是对合川人民抗战贡献的礼赞。触摸斑驳的墙壁,仿佛能听见当年秤杆轻颤的声响;眺望嘉陵江面,依稀能听到粮船启航时的汽笛长鸣。这座粮仓见证的,是合川作为大后方枢纽的责任担当,是三江儿女用粮食书写的另一种伟大坚守。
江水东去,老粮仓早不再储粮,但其承载的精神力量从未褪色。抗战岁月里,合川以三江交汇的地理优势为依托,以百姓同心的众志成城为底色,将粮食化作特殊“武器”送往前线,用实干与担当诠释了“抗战中的合川力量”。这份力量,藏在每块砖瓦的纹路里,写在每滴汗水的晶莹中,更镌刻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史诗中,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