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8月2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那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家乡的石拱桥 泥土有味 图片 甘家坝军粮库:抗战中的“粮食生命线” 葫芦瓢里的时光 九沐溪谷触景有感

版面翻页
视野
04

葫芦瓢里的时光

□ 作者 黎月香

记忆里,奶奶的葫芦瓢永远待在厨房门后,挂在那颗磨得发亮的钉子上。每次取用,奶奶只需抬手一够,瓢柄上还留着她指腹的浅痕。

这只瓢,听说是爷爷在我出生那年种的葫芦,秋收时摘下,晒足日月做成的。新瓢刚做好时散发着青涩的植物清香,舀第一瓢水时,水珠总在瓢里打两个转才肯落进锅里。后来才知道,爷爷做瓢时特意选了腰细的葫芦,晒干后用粗盐反复搓洗内瓤去涩,再用粗砂纸打磨三日。最费工夫的是给瓢柄钻孔——他总说“孔要歪三分,挂着才顺手”。如今钉子上的磨痕,恰好印证了这句话。

奶奶舀水从来不满。她总先眯眼看看瓢沿,再掂量两下分量。井水打上来清亮盈满,她却只倒半瓢进锅,剩下的缓缓倒回井里。“满瓢容易洒,半瓢正合适。”这是她的老理儿。我蹲在灶台前,看半瓢水在灶上咕嘟冒泡,顶得锅盖直颤;半瓢水竟熬出满锅稠香的米粥。后来读《庄子》“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忽然懂了奶奶的半瓢里,藏着中国农民最朴素的生存智慧:取用有度,方得久长。

这瓢用久了也有脾气。梅雨季吸饱水汽,沉得端起来发坠;旱季水分蒸发,瓢身会裂开细缝。记得有一年大旱,井水浑得像泥汤,奶奶还是只取半瓢。她把水倒在瓦盆里静置半日,等泥沙沉底,再用茶盏小心舀出清水。那半瓢澄清的水,竟够全家煮茶待客。

多年后归家,见这老瓢已开裂,被搁在窗台接雨水。裂缝里钻出几缕浅褐色的菌丝,倒让我想起奶奶临终前,用这瓢喝最后一碗中药时的笑容。

如今它挂在我家厨房,偶尔用来浇花。自来水流过那道愈合的纹路时,总会轻轻打个旋。这些年,它成了我最贴心的老伙计。

今早,我用它舀水煮茶。阳光穿透云层,在茶汤里碎成金箔。摩挲着瓢底深浅不一的磨痕,忽然懂了:奶奶走后,她的温度早已渗进这瓢的每道纹路里。我每舀起一捧水,都是在与她隔空相握。

录入:沈思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