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话猴
2016年是农历丙申年,也是猴年。猴为灵长类动物,性机灵、活跃、精明,深受人们喜爱。猴年说猴,更添几分情趣。
猴有一个庞大的家族,种类很多,有长尾猴、眼镜猴、长鼻猴、猫猴、卷尾猴、黑叶猴等。在我国,有一些猴种被列为保护对象,如金丝猴、台湾猴、法氏叶猴、白臀叶猴等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豚尾猴、猕猴、熊猴等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在猴家族中,有不少奇闻趣事,如南美袖珍猴仅手指大小,估计为世界上最小的猴子;生活在赤道西非的山魈,是世界上体重最重的猴子;在美国纽约州有一只名叫“波波”的猴子,在1985年安然度过了它的50岁生日,据说是世界上年纪最大的猴子;生长在巴西东南部的金臀猴,目前数量仅数十只,是世界上最珍稀的猴子之一。
猴与我国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吴承恩笔下的猴王孙悟空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他的文学名著《西游记》中,令人百看不厌。在我国文学中,有“沐猴而冠”“杀鸡儆猴”“尖嘴猴腮”等成语;有“猴吃辣椒——抓耳挠腮”“猴子照镜子——没个人模样”“火烧猴屁股——团团转”等歇后语;有“猴子不钻圈,多筛几遍锣”等谚语。猴,也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如李白的“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苏东坡的“强名太守古徐州,忘归不如楚沐猴”、黄遵宪的“优孟衣冠笑沐猴,武灵胡服众人咻”等,堪称咏猴诗中之玑珠,低吟高哦,妙趣横生。
猴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物,大都认为猴与“侯”谐音。侯是古代爵位,《礼·王制》云:“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古人希望加官封侯,猴便成了人们企望升迁的吉祥物,或描在年画、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品上,或绘于什器、玩具、文具之上,如吉祥图:“马上封侯”,画面是一猴骑在马上;“封侯挂印”,画面是一猴手提金印向枫树上挂。北京年节庙会上的小工艺品毛猴、河南淮阳县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庙会上出售的民间泥玩具人祖猴等,也是人们喜爱的工艺品。而河南澄泥砖雕《四游记》组画中的“石猴孙王”,堪称砖雕艺术中的上品。
猴,与舞蹈、戏剧、电视剧也攀上亲。早在战国及汉代时,就出现了一种“沐猴舞”,其动作模拟猕猴,以前进后退时曲腰为特点,男女共同表演。在戏剧舞台上,猴戏素为人们津津乐道。从京剧来说,南派演猴戏多在变换上动脑筋,演猴求猴的本来面目,可谓“人学猴”。南派的猴戏,以郑法祥为代表,南派猴的脸谱,多只勾画嘴部以上,露出本来嘴形;北派演猴戏,从化妆、脸谱到服饰和表演,都表现出大气魄,演出特色在于“猴学人”。北派演猴戏享名最早的为杨月楼,向有“杨猴子”之誉,他的儿子杨小楼在演猴戏方面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昆曲来说,演猴戏出名的为郝振基;地方戏演猴戏出名的为绍剧六龄童父子。六龄童演出的《三打白骨精》拍成电影;六小龄童在电视剧《西游记》中扮演猴王孙悟空。评论家认为,在表演风格上,电视剧中的孙悟空既有南派猴戏中的“猴气”,通过一抓一挠的细微动作表达喜怒哀乐;又融进了北派猴戏中的“王气”,对自己的师父忠心耿耿,对各路妖魔疾恶如仇,从而赋予猴子以人的性格。
在民间武术中,猴拳、猴棍是一种模仿猴子动作、形态的武术,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猴拳起源最早,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帛画《导引图》有“沐猴”图像,或以为即古代猴拳。
有趣的是,在民间还有“猴节”,如贵州省荔波、独山一带布依族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传统节日“猴节”。节前,家家要上山采一捆春藤,到田里采一些梅花菜、挖些石菇,然后将春藤捣烂,放在清水中浸泡,过滤后用春藤水泡糯米,与梅花菜、石菇蒸熟,合在一起打成粑,或烙成大饼。初二这天上午,人们便带着这种“春藤粑”,涌上山顶,尽情唱歌、玩耍。孩子们更是像山猴一样无拘无束地玩耍,十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