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龙:用“互联网+”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
本报北京电 (记者 叶新昀/文 龚伟/图) “对于教育行业而言,互联网的影响正在从浅层的运用,逐渐转向纵深层次的思考和渐变。”面对记者的采访,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江龙开门见山,抛出了在本次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呼吁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行业,尤其是注重实训的职业教育,如何实现互联网化变革,颠覆原来的教育方式?当前民办职业教育面临师资管理和教学管理两大问题,如何突破?‘互联网+’可以为此提供有效解决方式。”结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去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当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刘江龙认为,“互联网+”正在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作用的发挥,填补了民办职业教育的短板,为学校教学带来理念创新,把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实现了模式、环境、方法、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创新,突破了传统课堂边界,建立了合作学习室和云环境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为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还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建立专业教学新平台、促进因材施教三个方面,有效缓解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降低教育成本,为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
为此,刘江龙希望各相关职能部门能尽快制定我国“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及时制定符合“互联网+”要求的民办职业教育相关制度标准,包括校园建设标准、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标准、教师技术能力标准等,把“互联网+”的要求落实到教学和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去。并按照“互联网+”的要求,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水平。同时利用国内外资源,整合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名课音像资料等,加强数字资源开发、汇聚和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互联网的教育,过去只是传统教育的某种补充,今后必然是大趋势,是主要的教育形式之一,但职业教育未来不会是纯粹的互联网教育,而是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结合的教育方式。”谈及“互联网+”对未来职业教育的影响,刘江龙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