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篆风清说云篆
云篆山缘何得名?比较常见的说法有两种:一说,因其山势高耸起伏曲折、蜿蜒若云篆;另一种说法是,此地山高近天,绝世隔尘,风清云净,时有流云如篆,故名云篆。我觉得这两种说法不一定正确,试想,如果成立,那么当年巴县境内能够取这样名字的山绝非一座两座。窃以为,云篆山得名应该与道家有关,这也可能是云篆山独有的资源。
我想象:明朝宪宗成化年间,一群道士看中了这座山的风水,于是动土开工,修建寺院。成化九年(1473年),寺院建造好了取名叫“云篆寺”,于是这座山便取名叫云篆山。先有寺名,然后有山名,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那么,道家为什么要取名“云篆”呢?其实,云篆是道士的一种书体,也叫“真篆”“天章”“龙篆”“天文”“真文”“神文”“玉字”“秘文”等等。按照道家的说法,这种文字形如天上之流云,飘逸生动,变化无穷。《道藏》里的《云篆度人经》,全经都是用“云篆”书写的。传说,由于道家典籍多用云篆书写,故而道家有时称典籍也叫云篆。其实,在我们常见的道士画的符上就能找到这种云篆韵味。
巴南云篆山主峰,就其海拔而言,并不怎么高,但它却有拔地而起、直入云霄的气概,其山脉逶迤绵延二十余公里。历史上,云篆山以野、静、奇著称,其野乃人烟稀少,其静为深邃幽静,其奇是山形奇特。在清代,这一特征还格外显著。王尔鉴有诗曰:“风送云为御,云盘山几重。如何非象马,偏是走龙蛇。涧影环飞瀑,江涛曲泛松。偶闻樵子唱,余韵袅前峰。”与王尔鉴同时代的姜会照也有诗曰:“青烟翠霭云如篆,路折峰回九曲山。披拂好风襟自爽,更看飞瀑落琤潺。”从诗里我们可以看出,当年的巴渝文人欣赏的决不只是云篆山的清风,还有其它的,诸如:天净云显,时而如龙,时而如马,风动云惊,龙马狂奔,给人许多遐想;山高林密,鸟鸣兽啸;飞瀑入涧,空谷传音。这些都是云篆山迷人的地方。
云篆山风景优美,吸引了许多僧道在这里修寺筑庙,为山的美丽增添了浓重的人文气息。除云篆寺外,这里还有一些庙、宫之类建筑。云篆山的寨子在重庆的历史上很有些名气。清朝中后期,兵匪为患,当地人便于嘉庆八年(1803年)筹资在云篆山上建了寨子。这寨子挺大,寨墙一周有4000米,开有东南西北四个门。寨子上面有水,还有田土,即使是寨子被围上个三年五载,躲进寨子的人也可以生存下来。
云篆山不大,却流传着许多让人着迷的传说故事,真真假假,扑朔迷离。民间传说刘伯温曾经到过云篆山,他说:“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得半。”刘伯温到过巴县吗?恐怕没有人能回答。因此,此话的真假也就无从印证。不过,传说山上有太平天国义军坟则是有史为证的。史载:1862年4月,石达开兵临涪州,本来打算攻下涪州城,但渡江太难了,于是便西进巴县。《巴县志》的记载更细:“是山为县南五大寨之一,介于马鬃、石马二乡间。马鬃北面有固圉山,即云篆山发端处,山势昂藏若马头。乡东北有巨土堆,相传太平军过境时,团练阻之多杀伤。巨堆即当日阵亡丛葬处。”云篆山下干湾村碓窝凼的崖壁上,还刻有“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二十四日,发贼突破马鬃场……”等句子。
偶然机会下,我去到了云篆山。那时,山上的建筑还在修复,可看的东西也不多。我当时觉得最难恢复的是树,没有几十年功夫,很难给人一种森林的感觉。信步踱至一座寺庙,从其形状看,可能是偏房,也许就是云篆寺的吧。里面有一年轻女尼身着黄色袈裟,团坐蒲团上,正在给信众讲经。庙外,堆积着一些砖瓦,每块上面都用粉笔写了名字。打听后才知道,那都是捐献者的名字。临下山时,我回首看了一眼云篆山,看到一座正在修复的牌坊,旁边又紧邻一幢楼房,不知怎么突然觉得它格外的拥挤。这时心头又突然窜出一个念头:修复历史遗址,一定要有专家参与,否则,修建后的效果不一定好,甚至不一定是设计者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