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桶井峡猿
桶井,今作统景,据说这是1930年左右改的。改名的人,大概是一个想在历史上掐指甲印的人。统景肯定不如桶井好。桶井,其意是说峡谷“如桶似井”;统景,其意为“统领天下风景”。两者相比,我更喜爱桶井,它比喻形象,且特别传神;而统景,表面上看很雅,实际上很俗。有人认为名称怎么取并不重要,它改变不了风景点的实质,其实不然,孔子渴而不饮盗泉水,为什么?他讨厌的不就是那名字吗。
统景峡真的很美,两岸青山,竹木夹岸,悬藤吊枝;时而峡岸紧逼,天仅一线,时而峡开天阔。峡里的水很特别,平静至极,无风无浪的时候就像绿色的玻璃,风起水皱,又像是绿色的绸缎。那水为什么那么绿?可能是两岸植物的绿色倒映在水里的缘故吧。最有趣的是,那悬挂在峡壁上的悬泉飞瀑,大的如倾盆,小的如缕如线,再小的则如落珠溅玉。峡里偶尔传来一两声猴叫,让人觉得自己仿佛进了长江三峡,听到的是猿鸣。
桶井历史上是否真有猿?似乎没有人置疑过。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查了不少资料。据动物学家介绍,历史上,黑长臂猿曾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18世纪以前开始减少,到了18世纪,三峡等地的猿已经绝迹。19世纪黑长臂猿种群继续减少,在长江以北只剩下陕西的周至、户县、镇坪,河南的光州,四川的万源、江北厅等少数地点还有残存。按照这种说法,江北厅桶井峡有猿并不是空穴来风,至少也有存在的可能。从王尔鉴的桶井峡猿“小记”看,他应该看到过猿,“两壁峭削,窥天仅一线。溪边棕竹森蔚,两崖古木虬蟠,瞥见溪波跳涌,疑是水怪出没,谛视之,乃硐猿挂树之倒影也。百十成群,呼云啸雨,携臂下上,洵如少陵‘猿挂时相学’之咏。”另据道光二十四年《江北厅志·物产》载:“金线、通臂、长尾数种,桶井峡多有之。”尽管这样的记载是猿猴不分,但《中国珍稀兽类的历史变迁》一书的作者何业恒还是认为“通臂”应该就是长臂猿。
我总以为,桶井是长江三峡的替代品。长江三峡由三个峡组成,而统景峡也是由温塘、桶井、老鹰三峡组成。道光年间诗人黄善爔写了一首《桶井峡猿》,起句就是:“客经巫峡听猿愁,又溯温塘上峡舟。”真是把桶井峡当作三峡来写了。过往三峡的诗人几乎都写了三峡的猿,同样,凡是到过桶井的诗人几乎都写过桶井峡里的猿。试看几首,王尔鉴诗曰:“山锁疑无路,崖幽别有天。一溪沿洞入,千树看猿悬。啸月谁为伴,呼云自结缘。移时出峡去,犹听水潺湲。”姜会照诗曰:“游云杳杳入山时,古木烟萝夹岸逼。倒影忽惊波荡漾,百千猿挂一枝枝。”王梦庚诗曰:“峡来隘于桶,屈曲潜清溪,古木滃绿云,终日哀猿啼。扁舟小于叶,穿破清玻璃,仰视一线天,倒影何离迷。”这些诗歌,如果不告诉你题目,你真的无法明白是写的长江三峡还是桶井峡。
巴渝文人闲游统景,总爱写下几首诗,他们既没有贬官之痛,也没有羁旅之苦,更没有忧国忧民的意识,因而他们的诗,缺乏感人的力量,如果不是依附名山胜水,很快就会消失。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小看这些对发展旅游的作用。旅游方面的行家爱说,如果自然景观不与人文景观相结合,那么自然景观就缺少了吸引人的深厚感。因此,要发展旅游,一定要重视与当地景观伴生文化的发掘与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