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掌声
凡讲话都会有掌声。这是一种常态。
“掌声”是一种肯定和鼓励,是听众发自内心的一种欢迎。从这个意义上说,掌声代表了心声。赢得听众的“掌声”是讲话人的快乐,听众和讲话人通过“掌声”相互沟通,相互感染,台上台下通过掌声可活跃会场气氛,引发激情,增强会议效果。
重要的会议,精炼的语言,流畅的表达,能使听众愉悦,增长见识,一般都能自发地引起热烈的“掌声”。“掌声阵阵”说明欢迎之频,“掌声雷动”表示群情振奋。情动于衷,声发于心,是听众真情实感的流露。
会议有掌声,原本无可挑剔。但问题是,有些“掌声”却很勉强。无论讲话人讲得是否有新意吸引听众,是否有逻辑不杂乱,是否简练不啰嗦,是否符合实际管用,台下尽管没“掌声”,窃窃私语,甚至打瞌睡,台上总会有人“领掌”起来。这掌声到底是发自内心的助兴,是赞同还是嘲讽,不光是台下鼓掌人不明白,恐怕连台上“领掌人”也说不清楚。台上有意识、刻意地“领掌”,台下机械、勉强地附和。这掌声里泛出的就是层层泡沫。
剧场的掌声可以“演”出来。一些男女歌星歌罢一曲,便声嘶力竭道:“好不好听,要不要再来一个,请多给点掌声”。一番心理暗示后,台下“雷动”起来。但优秀演员和节目却要千锤百炼才能出现。会议的掌声也可以“造”出来。无论讲话人讲得如何,主持者除给予高度赞扬外,往往都要来一段“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听得云里雾里的参会人,稀里糊涂地就“掌声鼓起来”。这种掌声沦为虚伪,对讲话人是一种欺哄,讲话人一旦陶醉于虚伪的掌声中,就等于闭目塞听,失去自知之明,失去群众,是无益的。
越是官话、套话、假话,就愈需要一种形式来包装,一种气氛去烘托。所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特别喜爱沉浸于“文山会海”之中,也特别喜欢追求“掌声”的表面效果。掌声如果仅停留在“假热闹、瞎起哄”层面,无非是个水分问题,倒也无妨。倘若这掌声蜕变为一种“掌是”心非,一种趋炎附势,一种粉饰气氛,那就比“鸦雀无声”更可怕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