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世盗名的“官箴”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条“官箴”,自诞生起,就被捧到给南天门盖瓦的高度,镌刻在西安碑林里,皇皇教言,供岁月瞻仰领会。
这条“官箴”的作者,大清道光时期闽浙总督颜伯焘,系广东连平人。《道咸宦海见闻录》载:道光二十二年,颜伯焘衣锦还乡,随行家属、仆从、卫队等人丁,浩浩荡荡三千多人,沿途官府接待的酒席,每顿饭就得摆四百余桌。颜伯焘衣锦还乡的大队人马,途经福建漳州逗留五日,当地仅招待费,就达上万两银子。
呜呼,颜伯焘是货真价实的腐败高官,以传世“官箴”树立了欺世盗名的“经典”。古往今来,腐败官员有共性特色,即巧言令色把自家打扮成活菩萨。古籍里多有这般脸嘴,现实中以贪腐入狱的官员,网络坊间还留存着他们的精彩语录。这样一些人物之所以成为官员且担当要职,在于巧言令色有着市场。
圣贤教导,君子敏于行讷于言。这是对趋言避实的否定,净说漂亮话儿的不应该有市场。如果只听好话,就会出现这种世相:以言取人,人饰其言。圣贤谆谆教导,效果并不见佳。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就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痛点。
趋言避实以增添头上光环的为官之道,换成大白话,就是“绕坑术”。有一个坑在那里,窥探着路径绕开它走,不会掉下去,且走得潇洒风光。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第一个绕着坑走,小心翼翼,似乎走得成功,正在得意,就掉了下去。第二个绕着坑走,更加小心翼翼,似乎走得更成功,当然得意,就掉了下去。第三个的表现,更可圈可点,绝顶聪明如颜伯焘之流,高挂出让人仰视的“官箴”,结果一声轰隆,照掉不误。
古今多少腐败案,欺世盗名的“官箴”花样翻新,留下奇异的“遗产”。腐败掉坑诸人,有的曾经顶戴高官厚爵,有的不过一粒芝麻,不同的资质对“绕坑术”有着不同层次的把握,多行不义,难免轰隆一掉,正所谓果报不爽。历史永远冷峻地记录着一部账册,古往今来腐败掉坑诸人曾经精彩的“官箴”,成为一种强烈的反讽,意义沉重而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