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5月2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关注
版面翻页
关注
04

杨绛的重庆情缘

□ 作者 强雯

5月25日,著名翻译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去世,不少重庆文艺界人士和读者纷纷缅怀,表达对她的哀思以及对一代精英知识分子的敬意。

“我总共见过杨绛三四次面,虽然交流不多,但是她淡泊名利、安静、温和的作家气质给了我很深的印象。”重庆原作协主席黄济人听闻杨绛去世,深情地回忆起与杨绛的点点滴滴。

他印象最深的一次会面是上世纪90年代,黄济人作为当时中国作协主席团的成员之一,参加中国作代会。会议间隙,代表们被安排在一间会议室里,和一些老作家进行茶话会。杨绛也在其中。

“杨绛当时80多岁,话不多,十分安详,不主动和人说话。凡有人毕恭毕敬上前攀谈,杨绛也一脸恭敬,不傲慢,待人十分平和。”黄济人说,杨绛身上有一种可贵的品质:沉静、不虚浮。

黄济人记得,当时身边的一个作代会代表也上前去,请杨绛为他的新书写序,被杨绛婉言拒绝了。杨绛说了一句话,“序言最好是自己写,要写出你为什么要写作,写作的爆发点在哪里,而书出版以后,评论要别人写。”这句话,在黄济人看来可作为作家们行文行事的一个准则,为当代作家树立了一个标杆。

生活在重庆的任尔宁听闻杨绛去世,十分悲痛。任尔宁是中国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任鸿隽的侄孙。他向记者回忆了一段任家与杨绛的情缘。

任尔宁的祖辈任氏四兄弟都是同盟会早期会员,被誉为“重庆辛亥任氏四杰”。任鸿隽出生在重庆垫江,他的夫人陈衡哲是中国的第一位女教授、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现年70岁的任尔宁,被杨绛称之为“小弟”或“小友”。任尔宁说,陈衡哲吃包子的习惯是钱钟书和杨绛给培养的。以前钱钟书和杨绛每次来拜访他们,都要带一份用毛巾包裹着还散发着热气的鸡肉包子。现在回忆这些细节,不免泪如雨下。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