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与陈寅恪二三事
晚年时期的陈寅恪
对一代宗师陈寅恪,陶铸一直把他当“国宝”对待。
1962年7月上旬的一天,陈寅恪洗漱时突然滑倒在家中的浴盆里,致使右腿股骨颈折断。住院第三天,陶铸就带着一大篮鲜荔枝前来探望。此时陈寅恪正昏睡不醒,他只好放下礼物悄然而退。陶铸要求各科医生都要将自己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写成报告,从中研究出最好的医治方法。
中年失明,暮年膑足,加之当时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被内定为“中右”的陈寅恪饱受人生的磨难,命运把这位自负、自傲与清高的生命,扔进了黑暗的深渊。
陈寅恪又是幸运的。1963年1月22日,他在中山二院病床上躺了近二百天后,终于被抬回中山大学的家中。由于高龄,股骨已不能自动长合,只能长期卧床。为此,广东省委拨出专款,由三个护士一天24小时轮换在陈宅值班,护理和照顾陈寅恪。另外,中山大学保健室还要随时安排护士去陈宅顶班。这就是当时流传极广的“三个半护士照顾陈寅恪”的由来。
陶铸指示中山大学给陈寅恪弄一部好的收音机。学校工会就借了一台旧的给陈寅恪,可这台收音机却时好时坏。陶铸知道后很生气,“学校不送我送”。在一次参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时,在展览厅看中一台牡丹牌落地式收音、电唱两用机,陶铸就指示有关人员将其买下送给陈寅恪。
很多人无法理解陈寅恪凭什么要享受诸如“住房、吃饭、穿衣”的照顾。三年困难时期,在中山大学最典型的说法是,“我们都没有饭吃,为什么要这样优待他?”1963年7月24日,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马肖云借向陶铸汇报学校工作的机会,反映了这种“群情”,认为照顾太过分了,三个半护士照顾太特殊了。哪知陶铸听后勃然大怒:“你若像陈寅老这个样子,眼睛看不见,腿又断了,又在著书立说,又有这样的水平,亦一定给你三个护士。”
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陶铸的胆识与魄力令人不得不服。他多次在广东省的干部大会上说“千金市骨”这个典故,和对马肖云说的那句话,从此再无人发议论了。直到调任国务院副总理,陶铸还时时关心陈寅恪。就是在雷霆万钧的“文革”爆发时,1966年6月7日,陶铸的秘书还从北京致电广东省委:“陈寅恪,生活不降,大字报不发动,贴也不干涉。批判要报中央。”一个“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能得到这样的礼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了。